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懷揣着對曆史的敬畏,10月20日下午,Betvictor中文版金碩182、183黨支部聯合舉辦黨團班共建活動,走進了首都博物館的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也走進了中國近代從救亡圖存到複興繁榮的歲月。在認真學習了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感人事迹後,支部黨員與積極分子深刻體會到唯有牢記曆史,才能開創未來。那些用汗水乃至生命點亮共和國黎明的人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日後,同學們也将以他們為榜樣,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之路上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圖為同學們在博物館門前合影
這本厚重的曆史相冊始于抗日戰争時期。許多青年學生棄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以保家衛國為最高信念。而記錄了抗日遊擊隊不屈不撓在蘆葦蕩中遊擊抗日的白洋澱,如今則成為了承載國家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這本曆史相冊還帶我們回顧了新中國成立後,共産黨員帶領人民群衆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設新中國的艱難歲月。例如修築川藏公路的戰士們在怒江兩岸的懸崖陡壁上劈山築路,克服着惡劣的自然環境,用汗水、鮮血乃至生命換來了川藏公路的全線通車。參觀的支部黨員與積極分子無一不被當時人們不畏艱難、一心投身建設的精神所感染。
教育一直是新中國建設的希冀所在,因為教育到達的地方,就是希望生長的地方。如今中國社會流行着一句話:千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但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5.5億人口中80%為文盲。從當時遠遠落後的起跑線,到如今義務教育的普及、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等,體現了中國共産黨在文化教育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
圖為同學們參觀1977年恢複高考後考試場景的珍貴影像
圖為相框外的2018級清華五道口新生與相框内的清華1977級學生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個體奮鬥的涓涓細流彙聚成了浩瀚江河,形成了推動時代發展的巨大力量。安徽省蕪湖市的年廣玖走南闖北博采衆家之長,創造了物美價廉的“傻子瓜子”,是新時代創業者的榜樣。中國徒步穿越南極大陸的第一人秦大河科學家被同行的外國科考隊員稱作“瘋狂的科學家”,他每55公裡挖掘一個1米深的雪坑,觀察記錄雪層剖面,留下了珍貴的科研樣本,是新時代科研從業者的指引。
同學們最後觀看了《國家相冊》紀錄片,繼續領略各行各業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迹。婦産科醫生林巧稚在工作生涯中确保了5萬個新生命的安全誕生,在忙碌的工作中無暇顧及個人問題;中國最後一代巡道工劉樹堂,20年裡在風雪中巡視了26萬公裡的鐵路,相當于繞地球兩圈;在川藏怒江大橋的建設中跌落泥漿被注入橋墩的烈士更是沒有留下姓名……這些前輩們指引着大家在日後始終牢記自己的使命,為祖國的發展發光發熱。
“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對于參展的黨員和積極分子們而言,這些凝固住的鮮活瞬間不僅記載了中國近代以來重大的曆史事件和對應的人物事迹,更是描繪了一批批優秀共産黨員推動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曆程。同學們表示,要向所有擔起記錄時代風雲重任的記者們緻敬,更要向将國家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的英雄前輩們緻敬,未來将不負祖國和人民的重托,勇敢地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