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Betvictor中文版金融科技研究院、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聯合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中國平安财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安産險”)共同編制的《科技助力農險高質量發展白皮書(2022)》(以下簡稱《白皮書》)正式發布。
當前,我國“三農”工作重心已經曆史性地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而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科技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提出“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首次将“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單獨列為一項重要内容,提及保險達10次之多。
《白皮書》聚焦科技促進農險高質量發展的機制與實現路徑,結合國内行業與平安産險的實踐探索以及國際經驗,提出促進農險科技創新應用的建議。《白皮書》分析認為,在國家政策支持和需求升級共同推動下,我國農險将持續擴面、增品、提标,發展的潛力和空間巨大。以國際經驗法測算,農險保費規模于2025年将超過1600億元,2035年達到6000-10000億元。同時,随着農險在産險業務中占比逐步提高,2025年将成為财産險公司第二大非車險險種。
農險發展潛力巨大,機遇與挑戰并存
農險是分散農業生産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自2007年中央财政農險保費補貼試點以來,我國農險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逐漸成為現代農業風險管理體系和現代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防火牆”和“安全網”作用。
《白皮書》顯示,2021年,我國農險保費規模為965.18億元,同比增長18.4%,連續兩年保持全球農險保費收入第一大國的地位。近年來我國農險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不僅直觀表現在保費收入規模持續增長上,還突出表現為農業産業保障能力不斷增強,财政支農資金倍增效果充分發揮,有效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順利實施,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定價機制不斷健全,科技賦能持續加強。
值得關注的是,《白皮書》還指出,相對于鄉村振興戰略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農險還面臨業務成本高、作業效率低、信息不對稱等挑戰,亟需通過科技與保險深度融合,提升市場運行效率。例如,傳統的農險承保、核保及定損等工作大多是通過人工實地采樣的方式進行,工作量巨大且繁瑣,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理賠周期過長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農險服務發展水平。
科技是農險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白皮書》提出,科技是農險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和動能轉換的核心驅動力,也是農險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實際上,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背景下,移動互聯、3S、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代表性的信息技術開始不斷應用到農險業務流程和場景中,對于增強農險服務能力,提升農險精準化程度,提高農險監管效能,推動農險創新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比如,3S技術包括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是空間、衛星定位與導航、計算機等多學科技術的高度集成,主要用于對空間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和應用的現代信息技術。在3S技術支撐下,平安産險探索建立以“移動終端+衛星遙感+鳥瞰無人機+線下驗證”四位一體的查勘定損模式,打造“天、空、地”一體化的農險立體化服務體系,實現了高效“按圖承保”和“按圖理賠”。
正是得益于農險科技的創新應用,支撐着政府、保險經營機構和農業生産者三大主體的農險活動,促進農險補貼監管、農險經營管理以及農業生産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最終推動我國農險整體高質量發展。
具體而言,各類技術服務保險機構實現移動作業、精确承保、精準理賠、創新産品及精準評估風險,全面提升經營管理效率。比如,在理賠時,業務員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完成查勘信息采集,經過線上核賠後,将賠款“閃賠”到農戶手上。
在技術支持下,政府可以通過與保險機構建立政策性農險大數據平台等方式,聚焦保險行為監管、保費補貼管理和社會公衆服務等方面,提升監管補貼效率。
在新型網絡技術的支持下,農業生産主體通過網絡公示、宣傳教育、信息推送及金融聯動等手段,不斷推動農業生産向高質量方向發展。比如,在氣象、價格等大數據支持下,政府和保險機構可以推送氣象災害預警、農産品價格波動信息等,提醒農戶及時做好災害防禦和售賣計劃,降低損失。
點擊獲取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