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與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發布《中國私人銀行發展報告(2021)暨中國私人銀行公益慈善白皮書》

時間: 2021-10-29 08:15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10月21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周更強副秘書長在“金融街論壇”上發布《中國私人銀行發展報告(2021)暨中國私人銀行公益慈善白皮書》(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是Betvictor中文版與中國銀行業協會連續第三年合作發布的私人銀行業發展報告。

圖片1.png

周更強副秘書長發布《中國私人銀行發展報告(2021)暨中國私人銀行公益慈善白皮書》

   《報告》由Betvictor中文版和中國銀行業協會共同編寫,主編為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潘光偉,Betvictor中文版常務副院長、Betvictor中文版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廖理;副主編為中國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張亮,清華五道口全球家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高皓,中國工商銀行高級業務總監宋建華。

圖片2.png

    《報告》從市場、機構、客戶、投資、傳承和戰略等六個部分,總結了2020年中國私人銀行的發展概況,研究探讨未來私人銀行發展模式。同時,《報告》深度結合我國社會發展現狀,聚焦中國家族公益慈善領域,系統闡述中國家族公益慈善發展曆程、實踐方式和制度環境,并展示了我國私人銀行在公益慈善領域的成功實踐案例。《報告》數據來自于26家中資銀行私人銀行及其2589位高淨值客戶的調研,重點内容如下: 

一、中國經濟複蘇勢頭強勁,财富聚集效應突顯,财富管理行業各類機構加速轉型

我國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在複雜多變的國内外環境中,持續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經濟發展呈現穩中加固、穩中向好的态勢。2020年,我國GDP突破100萬億人民币,同比增長2.3%,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我國GDP将于2021年增長8.5%,繼續領跑全球。

經濟向好帶動了居民财富的增加。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國家資産負債表2020》,截止2019年底,我國居民總資産達574.96萬億元,全球财富市場規模排名第二,在世界前20大财富市場中增速最快,個人可投資資産規模持續高速增長。在存量經濟和全球低利率的環境下,富裕人群的财富規模增速明顯。

财富管理行業供給端的各類金融機構呈現出新模式、新産品、新格局的特征,轉型态勢良好。截至2020年底,銀行全年理财産品累計募集資金124.56萬億元,存續規模超25.86萬億元,同比增長6.9%;信托資産規模20.13萬億元,同比降低6.81%;保險規模達23.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3%;公募基金資産管理規模達19.89萬億元,同比增長34.66%;私募基金規模達16.96萬億元,同比增長20.45%;基金及子公司專戶理财規模8.06萬億,同比降低5.51%;券商資管資産規模8.55萬億元,同比降低21.05%;期貨公司資産管理業務總規模0.22萬億元,同比增長53.95%。

二、中國私人銀行業的資産管理規模與客戶數量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财富管理行業蓬勃發展

作為中國财富管理市場中最重要的主體之一,商業銀行私人銀行在不斷探索發展新動能。随着财富管理行業的參與主體豐富化、競争白熱化,未來,對銀行内部零售、對公業務與投行業務協同整合的能力,将成為私人銀行在競争中脫穎而出的法寶。

中資私人銀行的資産管理規模(Asset Under Management, AUM)從2019年的14.13萬億元,增至2020年的17.26萬億元,增長率達22.09%。私人銀行客戶數從2019年的103.14萬人,增至2020年的125.34萬人,增長率達21.53%。處于中資私人銀行第一梯隊、AUM 超1萬億元的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引領行業發展。截至2020年底,高淨值客戶數量和客戶資産規模排名前五的省(直轄市)依然為廣東、北京、上海、浙江和江蘇,這五個省(直轄市)的高淨值客戶數量和資産管理規模占全國總量的比例較往年有所提升。

三、新經濟快速增長,多重因素引發高淨值人群結構變化,資産配置意識和需求逐步提升

以高端制造、數字科技、新能源為代表的新經濟力量于近年來快速成長。疫情進一步加速傳統行業的優勝劣汰,資本持續湧向新經濟。在注冊制改革的推動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投資金額高、回報周期長、戰略意義大的企業加速上市融資,大批企業高管、專業人士因此跻身高淨值人群之列。本次調研結果發現,57.03%的私人銀行客戶為一代實業家,14.71%為金融投資者,二代繼承人占8.87%,企業高管占18.60%。一代實業家占整體高淨值客群的比例較2020年的73.33%明顯降低。以企業高管、專業人士為代表的高工薪人群比例較2020年的8.20%顯著增加。

後疫情時代,“黑天鵝”事件逐漸常态化,地緣政治摩擦增加,各類資産價格高位震蕩,進一步引發高淨值人群對資産配置和組合管理等投資理念的重視。調研顯示,高淨值人群的資産配置需求較往年有所提升。在選擇财富管理服務機構方面,商業銀行憑借堅實的信任基礎,成為高淨值人群的首選。同時,越來越多的高淨值人群開始應用保險、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财富管理和傳承工具。

四、量化寬松下高淨值人群對收益要求提高,投資目标兼顧流動性和收益率,海外投資心态更加謹慎

在新冠疫情與貨币寬松的共同作用下,“流動性”與“收益率”成為高淨值人群資産配置的兩大關鍵詞。一方面,全球各類風險事件的頻發促使高淨值人群審視自身資産的流動性與安全性,另一方面,貨币寬松下資本市場的優異表現使高淨值人群對收益水平有了更高的預期。調研顯示,高淨值人群在2021年顯著增加了對高流動性的銀行理财産品及現金的配置,同時增配了公募基金和股票等資本市場産品。

伴随着我國金融業持續深化的開放政策,金融業的雙向開放推動QDII基金規模呈增長态勢,居民财富管理的合理有序出海變得更為便利。本次調研中,五成以上的高淨值人群配置境外資産的目的是分散單一市場的投資風險。在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的作用下,選擇在美國和澳大利亞配置資産的高淨值人群比例顯著下降。

五、代際傳承加速進行,大額保單、家族信托、慈善信托、家族辦公室等傳承工具的應用更為廣泛

一代實業家是高淨值人群的“主力軍”,但呈現出占比逐年下降的發展态勢,代際傳承正在加速進行。大額保單、家族信托、慈善信托、家族辦公室等跨越代際的财富傳承工具,既可助力财富的合理配置、保值增值,又能推動财富實現有序傳承。

大額保單是高淨值人群最常用的财富傳承工具之一,11.83%的高淨值人群配置了大額保單。随着内地保險市場産品的日益豐富和投保便利,超過九成的高淨值人群将保單配置在境内。8.58%的高淨值人士設立了家族信托,受托資産有九成為金融資産,将股權資産置于信托中的高淨值人士比例較去年有所增多。1.45%的高淨值人士設立了家族辦公室,其中,選擇聯合家族辦公室(MFO)和單一家族辦室(SFO)的高淨值人士比例大緻相當,35%的家族辦公室資産管理規模在10億元以上。

六、私人銀行應打造更全面、更深入、更立體、更綠色、更互惠的服務模式

财富管理需求日趨綜合化和多元化,對私人銀行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财富管理機構應更加強調以客戶為中心,以專業作為核心競争力,以“為客戶家族與企業創造價值”為導向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同時,競争的加劇将推動私人銀行機構實現從單一的手續費型收入、依賴人工運營的模式向多元創新收入、精簡運營費用的模式轉變。

客戶結構的改變推動私人銀行與客戶交互模式的轉變,這對私人銀行建設多元化服務人才隊伍、數字化客戶信息收集及分析、定制化客戶服務方案及實時有效的智能反饋機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私人銀行服務模式将迎來“人機結合”的數智投顧時代,圍繞買方的全方位動态智能客戶測評系統以及智能投資組合檢視系統将成為投資顧問業務的基礎工具。

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下,發展綠色金融已成為國際共識,更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總體要求的具體體現。綠色金融是私人銀行的戰略業務關鍵點,私人銀行應提升對ESG投資的重視程度,積極倡導推廣綠色金融産品,積極履行金融業的社會責任,助力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實現。

七、慈善作為改善分配格局、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高淨值人群對公益慈善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上升

私人銀行在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支持實業企業發展的同時,充分挖掘高淨值人群的慈善需求,運用慈善信托工具為企業家反哺社會賦能。2021年胡潤慈善榜顯示,我國億級慈善家達39人,人數居曆年第二,僅次于2019年的47人。以新生代企業家和新經濟創業家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企業家擁有強烈的公益意識,持續投入公益慈善活動,促進行業創新發展。随着現代慈善公益理念的日益深入,高淨值人群和民營企業的捐贈行為呈現出更強的組織性和持續性,更多地使用了專項基金、家族基金會、慈善信托等結構清晰明确、捐贈行為可溯的捐贈工具。

私人銀行作為具備專業運營、資源整合及綜合服務能力的金融機構,應更加積極的将慈善事業納入高淨值客戶服務的範圍内,為公益慈善事業充當專業顧問,并利用規模優勢為先富群體提供捐贈平台,有序推動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

來源:中國銀協微信公衆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