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關系聯合倡議” 獲華盛頓郵報2019十佳政治經濟學文章

時間: 2020-01-03 17:29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2019年12月31日,《華盛頓郵報》公布了2019年全球十佳政治經濟學文章,Betvictor中文版紫光講席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鞠建東所在的中美經貿政策工作小組發出的聯合倡議“中美經貿關系——尋求新的出路”位列其中。

2019年10月27日,包括5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内的中美37位著名學者在上海共同發布中美經貿關系聯合倡議。

聯合倡議認為,當前的中美經貿談判被限定在了一個非此即彼的思維框架裡:

或者(1)兩國的經濟深度融合,雙方采用共同的市場經濟原則來制定本國的經濟政策;

或者(2)實質性“脫鈎”,急劇減少兩國之間的經貿聯系。

聯合倡議在“深度融合”和“脫鈎”之間,提出了一個可行的第三條道路,勾畫出了一幅中美兩國“經濟和平共處、持續增長”的圖景。兩國可以充分保留各自的政策空間——中國可以繼續實施産業和發展政策;美國可以繼續保護其勞動市場和科技體系。學者們相信,這是一個在政治上最可持續、同時又能最大程度維護國際貿易給雙方帶來巨大利益的方案。

聯合倡議在政策層面上提出“四個籃子”框架,将政策分為:

“禁止籃”,即禁止以鄰為壑的政策;

“雙邊談判與協調籃”,即當甲方的政策給乙方造成損失,但并不具有以鄰為壑的特征時,兩國可以通過談判取消這些政策;

“國内調整籃”,即當談判取消甲方政策不成功時,甲方保留該政策,同時允許乙方調整國内政策來減輕對對方的負面影響;

“多邊治理籃”,即當甲方的政策不僅影響到乙方,還會造成對第三國連帶損害時,則啟動國際規則和多邊機制來控制局面。

在該倡議的并發意見中,鞠建東提出中美經貿關系的“競争共存”四項原則。

鞠老師聯合倡議發言照片.jpg

< 圖為鞠建東>

他認為,中美關系的核心問題是世界秩序如何演變的問題。中美兩國關系是結構性的,既有互利、互惠的部分,也有競争、對抗的部分。中美關系的結構性特征和世界經濟的結構性特征決定了“競争共存”的世界秩序是現實的。他以此為基礎将兩國政策分為四類,相應的對四類政策提出了四項原則。

第一類,互惠政策。兩國在各自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不斷加強、拓展互惠的國際貿易。

第二類,競争政策。兩國在全球市場相互競争領域的原則是,幫助生産更好産品的政策都應該被允許,意在損壞對方産品的政策都應該被禁止。

第三類,雙邊對抗政策。在雙邊對抗領域的政策原則是對等。

第四類,多邊對抗政策。此領域的原則應該是全面禁止。兩國都不應該将雙邊對抗擴散到其它國家和地區,任何一方都不應該脅迫第三方一起對抗另外一方。

鞠建東認為,拓展互惠政策的空間,限制多邊對抗是形成“競争共存”的世界秩序的關鍵所在。中美兩國應該共同努力,把對抗限制在雙邊範圍之内,而不殃及其它國家和地區。而兩國關系與世界經濟的雙重結構性特征,也使得兩國都有必要走向“競争共存”的世界秩序。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是美國華盛頓特區發行量最廣、最古老的報紙。創刊于1877年,先後榮獲47次普利策新聞獎、18次尼曼獎和368次白宮新聞攝影師協會獎。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