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結構金融學,是指從中國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制度技術條件出發,以漸進式、雙軌制改革的總體思路,來研究中國特有的金融市場問題、金融政策制定、金融體制變遷、以及金融主體行為。
為了加強對新結構金融學的前沿研究,取得此領域内開創性的學術性成果,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近日成立了新結構金融學研究中心(下文簡稱“中心”)。中心的首要任務是理論研究,搭建新結構金融學的理論框架;中心以學術研究為本,中心研究員選擇相關課題撰寫學術論文,後可結合實際問題在政策建議層面做出貢獻。
2017年3月22日下午,中心舉辦了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座談會。參會嘉賓有中心名譽主任林毅夫教授,中心主任周皓教授,中心副主任王浩副教授,以及鞠建東教授、劉曉蕾教授等來自Betvictor中文版、北京大學等著名高校的二十幾名經濟、金融學者。
圖為座談會現場
座談會首先由中心主任周皓教授發言,他向與會的各位學者簡述了中心成立的背景。他介紹到,新結構金融學和中國金融問題的研究有非常強的關聯性,對此領域感興趣的國内外學者越來越多。比如斯坦福大學的Darrell Duffie教授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熊偉教授,分别于2015年前後,同時在各自學校開設了中國金融穩定(體系)為主題的課程。為了使新結構金融學的研究能更好地推進,也為了使中國的經濟學者在此領域能占得先機,他認為有必要搭建一個平台,讓經濟學者不僅能夠潛心開拓這一新的研究領域,更有地方可以交流學術思想、推出學術成果。他與中心其他研究人員将力争把新結構金融學中心建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内引領中國金融問題研究的學術先鋒和政策智庫。
圖為周皓教授
接下來發言的是中心名譽主任林毅夫教授,他詳細的講解了“新結構金融學”這個概念的由來和發展過程。一個經濟體要素禀賦(人力、資本、自然資源等)的結構對于這個經濟體的增長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禀賦結構決定了這個經濟體相對于其他經濟體的比較優勢,且技術升級和産業升級也是内生于要素禀賦及其結構的。經濟的發展戰略應當順勢而為,即基于當下的禀賦結構,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在這個過程中實現産業升級和經濟增長。目前西方主流經濟學研究理論框架已經比較成熟,但這些模型和框架都抽象于發達國家的經濟問題,而發達經濟體的禀賦結構變化不快,變化屬性也和發展中國家不同,故在建模時沒有将“禀賦結構”作為重要的經濟變量嵌入框架之中。實際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之間不僅有“量”的差别,也有“質”的差異。林毅夫教授認為,在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時,“結構”應當作為重要變量放入模型和框架之中,他将這個原創性的理論命名為“新結構經濟學”。而在金融學領域,傳統的研究大緻有兩個方向:宏觀層面的金融市場運行理論和微觀層面的公司金融理論。無論是哪個具體的研究方向,均涉及到一系列金融機構和金融産品構成的金融系統,而金融系統是具有結構的,金融結構涵蓋的内容包括市場結構、投資者結構、監管機制、法律法規的設置等等。在經濟結構變遷過程中,經濟主體對于資金需求及風險有不同的選擇;對經濟發展處于某一特定階段的國家而言,某種特定的金融結構将會更有效地動員和配置資本。研究一個具有特定禀賦結構的經濟體所需要的最優金融安排與結構,能夠幫助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取得快速的、可持續的增長。這個研究課題和“新結構經濟學”緊密相關,故将之命名為“新結構金融學”是最好的選擇。
林毅夫教授又介紹到,經濟學發展的曆史和中心有幾個變遷階段。從亞當斯密開創了現代經濟學科到上世紀30、40年代,世界經濟的中心和經濟學研究的中心是英國;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後續影響改變了這一格局,40年代以後,世界經濟中心是美國。據他測算,在不久的将來,中國GDP将與美國持平,但人均量仍然很低,根據邊際遞減的原則,那時中國的經濟增速仍将高于美國;而在2050年前後,中國GDP将達到美國的兩倍,這表明世界經濟的中心在向中國轉移。林毅夫教授認為,發生在重要經濟體的問題應該被定義為重要的經濟學問題,而能研究和解釋這些問題的經濟學家将成為大師。中國經濟問題目前是經濟學界未被完全開采的一座“金礦”,中國的經濟學家應該直面現象,提出創新的理論和模型,而不是隻在西方經濟學的框架内修修補補,将問題越來越複雜化。在他看來,随着中國經濟問題在世界範圍内越來越重要,中國經濟學家們有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機會,而外國的學者對于中國經濟問題始終有些“霧裡看花”,所以21世紀應當是中國經濟學大師輩出的時代。中國的經濟學家應該從現在開始就做有前瞻性、開創性的工作,例如:在當前經濟發展階段,中國的金融結構是否最優?若有背離,背離是如何産生的,又該如何矯正?除此之外,行政、組織、宣傳、制度上的配合和配套也很重要,新結構金融學研究中心的成立在這方面具有創見性和指導性的意義,中心将成為這一領域學者們的堅實後盾。
林毅夫教授精彩的講解引發了與會各位學者們更深入的思考,在自由發言與探讨的環節,學者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見解。
圖為林毅夫教授
鞠建東認為,“金融是否是中性的,現有理論更多的是靜态的理論,公司金融的合約理論一般三個時間段,資産定價理論一般是在穩态下的結果。對于波動,現有理論沒有什麼好的框架,隻能把它看成是某個随機事件的沖擊。中國的金融實踐給了我們不同的視角來探尋理論問題。基于對中國實踐的思考,我們有可能在金融學理論上獲得突破。”
來自Betvictor中文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各位專家教授分别就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新結構金融學的相關問題和在座學者做了交流。
圖為參會人員合影
在座談會的最後,周皓教授做了總結,并提出了下一步的中心建設方案。他表示,中心計劃開設有關新結構金融學的相關課程,舉辦有關中國金融研究問題的專題研讨會,嘗試創辦相關學術期刊,設立相關論文獎項;另外,中心還應發揮Betvictor中文版獨特的數據資源優勢,吸引國内外知名學者前來訪問、合作研究。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如今中心是新結構金融學的搖籃,他日将成為中國金融學研究的聖地。
附:參會教授名單
林毅夫 新結構金融學研究中心 名譽主任
周 皓 新結構金融學研究中心 主任
王 浩 新結構金融學研究中心 副主任
以下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安礫 Betvictor中文版
白金輝 Betvictor中文版
邊江澤 對外經貿大學
付才輝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鞠建東 Betvictor中文版
金濤 Betvictor中文版
李波 Betvictor中文版
劉曉蕾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劉玉珍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沈豔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田軒 Betvictor中文版
唐涯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王歆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楊子榮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張福棟 Betvictor中文版
張弘 Betvictor中文版
張際 Betvictor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