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晚,Betvictor中文版高管教育中心特邀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來到課堂,就 “一帶一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三五”銀行業發展與創新等主題跟現場同學們進行了深入的溝通與分享。
講座現場的同學大多來自于“新時代的銀行家”高級研修課程班,同學們對這一課外講座給予了高度評價。宗良博士全面的解讀、犀利的洞見以及大量的數據圖表、抽絲剝繭的分析,幫助同學們對國家的方針政策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宗良先從“一帶一路”講起,通過美國和中國的對比,介紹了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的基本格局。在談到“一帶一路”倡議對未來全球經濟增長格局的影響時,宗良老師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後,未來20年左右,該地區經濟增長率有望由2000-2013年的4%左右上升至6.5%左右,占全球GDP的比重将升至30%,2030年有望達到35%。世界經濟增長中心和财富重心将向“一帶一路”轉移。宗良也與同學們分享了“一帶一路”國家間銀行業的合作機遇和挑戰。
人民币國際化是同學們關注的熱點之一,宗良多角度分析了這個問題,并用中國銀行發行國際債券的實際案例跟同學們分享了成功經驗。
宗良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和人民币國際化促成投資新增長點,雙方相輔相成,借助“一帶一路”政策拓展業務領域、增強人民币在亞、歐國家的認可和使用程度,做實做深離岸人民币市場。在金磚國家和亞投行成員國範圍内,可以擴大雙邊貨币的使用,這将逐步提高人民币在國際上的接受度和通行度,促進人民币成為國際儲備貨币。“滬港通”與“滬倫通” 對于全面提升人民币的投資交易功能也有着極大的推動作用。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周期性與結構性因素疊加,結構性矛盾顯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解決結構性矛盾的關鍵。宗良提到,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于實現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匹配,從而推動經濟增長模式的轉換。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資源配置的樞紐,應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作用。為此,金融應發揮支持作用,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金融行業可以運用市場化的手段引導社會資源重新分配,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環節,金融業将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具體到對銀行業的影響,宗良總結了供給側改革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宗良認為,銀行在支持國家發展戰略的同時,獲得了拓展自身業務的機遇,有助于銀行做大做強。同時供給側改革助推金融脫媒和企業走出去,為商業銀行在全牌照經營和加大海外布局方面提供了機遇。此外,供給側改革通過梳理、轉移、淘汰産能過剩行業,可為商業銀行提供信貸資産優化的機遇。
與此同時,供給側改革也對銀行業提出了挑戰:随着短期内産能過剩行業風險釋放,銀行不良貸款上升,資産質量下降。不良貸款在擠占盈利空間的同時,增加了銀行化解不良和管理資本的壓力。銀行傳統經營理念和體制也受到沖擊。
在當晚的講座中,宗良還就金融業極大關注的“十三五”金融規劃進行了全面解讀。
宗良表示,“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更是經濟“保量提質”的關鍵時期,銀行業的發展也将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十三五規劃綱要》勾畫了未來5年我國經濟金融發展的藍圖,中國銀行業要将更多的金融資源引入實體經濟,通過創新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在支持中國經濟穩健發展的基礎上,實現自身的平穩發展。總體來看, 順應經濟進入新常态的形勢,“十三五”時期中國銀行業也将告别快速增長進入平穩發展的新階段。

銀行業未來的前景将會怎樣呢?宗良為同學們展望了銀行未來發展的藍圖: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銀行機構體系的日益完善、創新發展的主旋律、“互聯網+”的助力、雙向開放、綠色金融、較為平穩的不良資産。

在講座結束時,同學們還與宗良進行了熱烈的互動,圍繞諸多問題展開了熱烈讨論,直至深夜還意猶未盡。
清華五道口高管教育中心傾力打造《新時代的銀行家》高級研修課程,業内資深專家濟濟一堂,為商業銀行未來發展把脈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