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高堅做客“清華五道口金融家大講堂”,發表題為“宏觀經濟與資本市場”的演講。演講中,高堅從曆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回顧了中國财政金融體系的改革過程。同時,結合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與教訓,他提出中國未來金融市場發展的改革需要進一步推進市場化。
這次演講獲得了很多同學以及學院微信粉絲們的關注,演講結束後大家針對高堅老師的觀點也提出了各自的問題,對于“怎樣看中國經濟潛力及增長率”,高堅老師為大家提供了他進一步的觀點,在此為各位呈現:
中國經濟有8%-8.5%的可實現的潛力。但是實現這個潛力有前提,即所謂的充分必要條件。在前提條件沒有解決前,這個潛力是不會發揮出來的。
新古典經濟理論以資本和勞動為基礎,突出技術在全要素生産率中的作用。沒有體現制度和知識(不僅僅是技術知識)的作用。
經濟潛力局限在勞動和資本的潛力上。例如,認為如果實現了充分就業,就意味着潛力得到了充分地發揮。他們據此判斷中國的增長潛力已經耗盡,經濟下行在情理之中。
因為他們假定市場是充分有效的,包括金融市場;制度的邊際貢獻是零。同時,假定人是理性的,是效用最大化的,和信息充分的。因此,經濟主體的邊際貢獻也為零。但是這不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
第一, 我們的要素價格沒有完全放開,例如土地。資本的價格,利率剛剛放開。
第二, 資本市場不是充分有效的。
第三, 我們的石油和天燃氣價格,通訊價格,服務價格等等遠沒有完全放開。
第四, 人的自主權和積極性是最大的生産力,但改革開放前長期以來受到壓抑,正是改革的過程釋放出了人的生産力。但是還不夠。
因此,我們談中國經濟的潛力時,必須把這些因此考慮進去。
這些年,我們挖掘出哪些潛力呢?
一是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潛力。這主要是八十年代的放權。
二是金融市場的建立和金融體制的改革,這主要是九十年代。
三是基礎設施的發展,這主要是二千年後。
金融危機後的七年來,我們缺少新的增長點。加之國際環境不好,經濟加速下滑。
潛力就是需求和供給
中國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很大,但是不能滿足。我們生産的不是國内需求的。
其實,就是我們的消費品的品種和質量不适合消費者。我們的社會服務,特别是與養老,醫療有關的,與教育有關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我們的食品安全和日用品的質量不夠好,人們要到國外去買化妝品。我們的投資需求仍然很大,因為城市化仍然在進程中。現在的戰略新興産業和基礎設施仍然是投資的重點。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一路一帶開辟新的需求。
供給就是勞動和資本創造的産出。關于勞動我講了三點:城市化增加的供給,工業技術提高減少的勞動力需求,機器人應用替代的勞動力。二胎也會未來增加供給。關于資本我講兩點:一是中國儲蓄率仍然很高;二是中國資本市場效率的提高會增加資本的供給。但是我們供給還會體現在其他實物變量上,這就是制度和具有現代知識的人。
中國實現潛力主要靠以下幾點:
第一,通過改革推動制度進步。改革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是要革利益既得者的命。改革通常是進二步退一步。因為改革後,一部分人覺得不好,常常又退回來了。
第二,通過技術創新,研發投入和研發效率實現技術革命。
第三,通過教育改革提供新一代人的知識水平和全民的教育水平。
第四,讓各個市場主體的積極性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
這就是我說的通過知識進步,制度進步和技術進步帶來新的增長點。
實現潛力的前提就是經濟學家常說的充分和必要條件。
充分條件就是從長遠來看的實物變量,充分條件就是潛力。
必要條件就是好制度和政策釋放人的積極性,包括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企業家精神,個人的自主創造性。萬衆創業和創新是有深遠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