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晚,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副行政總裁、投資産品部和國際及中國事務執行董事張灼華女士來到清華五道口金融家大講堂“資本市場專題”講座,為學院金融碩士量身定制了題為“國際金融監管新動向及對亞洲市場影響”的演講。

張灼華首先簡單介紹了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各方參與主體,主要包括制訂整體監管改革思想的二十國集團(G20),負責具體技術環節的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制訂具體标準的國際組織,如巴塞爾委員會、國際證監會組織、國際保險監督聯會,以及各類國際組織的下屬會員機構,即區域性或國家監管機構。
張灼華指出,金融危機後二十國集團的改革範疇,主要集中于加強銀行系統抵禦危機的能力、識别全球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銀行及保險公司并對他們施加更高的資本要求、将影子銀行的風險轉化成抵禦危機的力量和建立更安全的場外衍生工具市場四個方面。她以香港為例,介紹了香港對賣空交易、信貸評級機構的監管方式的演進,并提到2008年金融危機時,香港是當時沒有實施有關限制的少數成熟市場之一,市場運作正常,顯示香港對于賣空監管制度的成熟有效。
張灼華也提出當前國際金融監管存在的若幹問題。如當前國際金融監管标準受歐美主導,場外衍生工具合約中央結算平台的監管(CCP)等等。她認為這種現象如不改善,将會阻礙亞洲場外衍生品市場發展,因此中國有必要在有關全球監管改革的讨論中發聲,建議香港積極參與國際監管标準的制定。
講座結束後,張灼華與現場觀衆進行了互動,詳細解答了聽衆提出的關于RQFII、内地企業香港上市等有關問題。
張灼華積極推動内地與香港的金融合作,就中國内地資本市場改革的各項政策和規則與相關監管機構和政府部門緊密溝通。她也是發展香港離岸人民币業務及人民币投資産品的主要推動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