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勝:處理好政府與銀行的關系 尋找合理的行為邊界

時間: 2014-01-17 15:16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2014115日,Betvictor中文版舉辦的《清華金融評論》創刊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做了題為“政府與銀行:尋找合理的行為邊界”的演講。他表示,未來一個時期,應厘清政府和銀行的行為邊界,本質上是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其中,一是要正确發揮政府作用,二是要建立統一開放、競争有序的市場體系。

潘功勝提到:“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三中全會決定所提出的一個很重大的理論觀點、理論亮點,是貫徹我們三中全會決議的主線之一,政府與銀行的關系是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金融領域,尤其是要處理好政府、銀行、企業之間的關系。他從曆史角度、增強銀行獨立性改革、政府與商業銀行關系、尋求政府與銀行合理性邊界四個層面,詳細解讀了三中全會之後金融市場化改革的邏輯和思路。

潘功勝介紹,在計劃、傳統的體制下,政府、企業和銀行組成一個三角關系,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金融機構作為這個共同體的工具,在政府的指導和指定下,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低成本資金。

“在過去的3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銀行業改革的一個重要内容,就是要打破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三位一體的關系,使政企分離、政銀分離、銀企分離,加強金融機構的商業性和獨立性。”

近年來,地方政府與銀行的關系出現一定程度的變異,金融危機背景下地方政府與銀行的關系出現重塑,政企不分、政銀不分、财政金融不分等一些不健康現象又有所反複,扭曲了正常的市場信用篩選機制。

他介紹新時期的政府幹預和銀政關系扭曲現象:一是泛濫的銀政戰略合作。各級政府紛紛與各家銀行簽訂全免戰略合作協議,但并無任何實質性約束。二是政企信用不分、良莠不齊的政府融資平台。各級政府都設立不少融資平台變相舉債,從銀行獲取大量貸款。三是變相的激勵引導。各地金融辦對各家銀行的考評、獎勵,以及各地财政以貸定存。四是隐晦的政治誘惑。如分行領導退休後延續政治生命。

針對不良貸款,潘功勝指出,中國曆史上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主要來源于政府幹預及體質轉軌。央行調查顯示,國有商業銀行30%的不良貸款是由于受到各級政府幹預,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幹預所導緻的;還有30%的不良貸款是對國有企業的信貸支持所形成的。

潘功勝強調:“金融的改革和發展,始終是在效率和風險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所以,下一步的金融改革也是從兩個維度展開,一個是金融的市場化的改革,另外一個是金融的穩定和金融的安全。”他還表示, 金融改革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性的工程,改革的進程也是十分複雜的,會有多重的因素産生影響,某項金融改革的效果,在短期内可能偏離它預期的目标,所以說,整個社會要提高容忍度。

潘功勝對未來金融改革充滿信心。他講到,健康的銀行與政府的關系,是中國銀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希望通過新一輪的改革,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穩定的政府和商業銀行的行為邊界。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