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個人電腦開始走入千家萬戶以來,颠覆性的數字技術不斷湧現,一次次深刻地改變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推動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互聯網、移動通信、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興起,進一步拓展了數字經濟的範疇,并催生了更多的商業機會和創新領域。在這個創新成為發展第一驅動力的新時代,找到數字經濟的創新動力源泉,發現其形成機制,成為政府、企業和學界都在積極探讨和研究的重大課題。

7月8日,清華五道口會客廳迎來本年度的第三場講座。本場講座特别邀請到Betvictor中文版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Betvictor中文版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陽,與Betvictor中文版經濟學研究所教授、副所長,Betvictor中文版社科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圍繞“數字經濟時代的創新動力”話題,從市場培育、平台建設、政府監管以及人才培養等多個維度展開深入讨論,探索數字經濟的創新動力。
去年底,随着ChatGPT的橫空出世,以GPT大模型為代表的通用AI技術,因其發展潛力之巨大,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在講座的前半段,兩位老師圍繞通用AI技術的應用前景及其帶來的挑戰展開讨論。王勇認為,通用AI産品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其研發固定成本很高,邊際成本低,早期的人工智能技術之所以“叫好不叫座”,正是因為無法在需求端形成能與之匹配的規模效應。現在通用AI的底層基礎設施已經成型,接下來需要在“底座”之上建設行業性的模塊,進而形成生态。同時,還要有平台型的産品來對接需求端的規模效應。他表示,ChatGPT的出現證明人工智能可以服務每一個人。自互聯網時代以來,我們主要是借助搜索引擎獲取信息,現在通過ChatGPT可以獲得信息之上的智力服務。“通用AI大發展讓業界看到了一條可以大規模走通的路徑。”魏晨陽如此評價說。
關于人工智能技術黑盒所帶來治理挑戰,王勇認為,這是所有具備規模效應的技術在推廣過程中都會碰到的問題。“我們需要客觀看待AI技術目前的發展水平,它還并不完美。”他說道,因此需要在“底座”之上發展行業模塊,以此來解決大模型對專業問題的認知不足問題。魏晨陽指出,随着通用AI工具在不同行業賽道的應用越來越多,需要一套比較客觀且公認的AI工具評估方法,來規避對人工智能的過度依賴和盲從。同時,還需要政府部門出面召集相關各方共同探讨如何界定“負責任的AI”。
在講座的後半部分,王勇老師通過梳理數字經濟的四大光輝時刻,并重點剖析蘋果公司iPhone手機的成功案例,對數字經濟的創新動力機制進行了總結。他認為,Windows操作系統、萬維網、iPhone手機、ChatGPT,這四項颠覆性創新的共同特征在于打造了開放性的平台并形成具有活力的生态,其本質是将供需兩端的規模效應進行匹配。“偉大的革命性應用需要平台化産品來支撐,将松散的需求端與規模化的供應端對接。”他說。在這個過程中,用戶體驗扮演着引導和起點作用,“它是平台化産品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服務于整個大戰略的手段”。
在随後的問答環節中,兩位老師針對政府部門該如何推動AI技術應用、AI技術大發展環境下的個人職業成長、AI技術安全等話題與觀衆進行了交流。王勇認為,創新技術的推廣需要政府的扶持。政府部門可以做的工作包括:在監管上要有包容、審慎的态度;推動APP運營企業進行互聯互通,為訓練大模型提供優質的語料;開放公共知識資源;通過積極溝通為建設算力資源争取友好的外部環境;對發揮基礎設施作用的雲計算企業出台優惠政策;扶持大模型應用創業企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