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碳之路:減緩政策與氣候融資”國際研讨會成功舉辦

時間: 2023-12-15 14:59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2023年12月7日,“中國零碳之路:減緩政策與氣候融資”國際研讨會在Betvictor中文版成功舉辦 。會議彙集來自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中國的頂尖專家,共同探讨中國在全球氣候行動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如何創新構建中國零碳金融框架。本次研讨會由國際貨币基金組織、Betvictor中文版主辦,全球經濟治理50人論壇協辦。

圖為會議現場

開幕式上,Betvictor中文版副校長彭剛、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副總裁李波分别發表緻辭,博鳌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作主旨演講。開幕儀式由Betvictor中文版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張曉燕主持。

圖為彭剛

彭剛在緻辭中表示,當前零碳金融領域内的國際合作與競争迅速發展,Betvictor中文版作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深入貫徹國家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部署,發揮一流大學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突破等方面創新引領作用的責任擔當。Betvictor中文版在金融支持碳達峰碳中和、推進零碳金融的科學研究、國際合作等領域做了許多紮實的工作,清華鼓勵并支持Betvictor中文版圍繞零碳金融開展國際化、高水平的學術與政策研究,開展多維度學術交流。

圖為李波

李波圍繞全球所需要在2030年實現的減排目标,提出了三個優先關注的領域:一是逐漸取代化石能源,這需要碳定價為基礎的政策;二是要促進氣候融資;三是技術的創新和傳播。他指出,目前中國正在加大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在清潔能源、技術創新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并且是綠色融資發行量最大的國家。中國和歐盟進行了廣泛的合作,建立了可持續融資的框架,比如共同的分類法,以及更加嚴格的綠債原則。應沿着這些正确的步驟進一步努力,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本配置中的作用,并繼續進行經濟再平衡。李波強調,應對氣候挑戰,需要各國之間的協同作用。

圖為周小川

在主旨演講環節,周小川指出,激勵機制和碳市場機制是落實淨零目标的主要路徑,需要通過工程化來實現脫碳(engineering decarbonization),具體又可分為技術工程化(technology engineering)、市場工程化(market engineering)和融資工程化(financial engineering)三個方面。他以電力行業這一最重要減排領域如何實現淨零目标為例,重點闡述了電力市場、電網能力、配套儲能及容量電價等各項工作如何通過工程化、依靠市場機制和激勵信号實現向淨零目标邁進。他同時提醒,金融界要關注氣變融資中金融資産的擱淺問題,建議通過市場提供的不同類型價格信号以及保險産品等來有效解決過渡性投資可能帶來的擱淺問題。

圖為維特·加斯帕(Vitor Gaspar)

主題一中,嘉賓圍繞“氣候融資的總量和結構性挑戰”開展主旨演講。國際貨币基金組織财政事務部主任維特·加斯帕(Vitor Gaspar)首先介紹了全球的氣候趨勢和政策,分析指出為共同應對氣變領域存在的金融與債務可持續性、财政支出壓力和稅收政治紅線的三難困境。他指出,應建設全球性的國家行動激勵機制(如全球激勵基金),并基于多邊框架、利用碳稅分享财政收入。

圖為逯世澤

生态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逯世澤介紹了中國碳市場建設進展,強制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定位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工具,聚焦電力、建材、有色、鋼鐵等重點碳排放行業。目前建立了配額管理、數據質量管理、交易監管三大制度體系,通過市場機制将減排責任落實到企業,形成了符合中國當前實際的碳價格信号。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将激勵更廣泛的行業、企業參與減排,目前重點支持林業碳彙、甲烷減排、可再生能源、節能增效四大領域。

圖為法比奧·納塔盧奇(Fabio Massimo Natalucci)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貨币與資本市場部副主任法比奧·納塔盧奇(Fabio Massimo Natalucci)提到了所需私營部門資金規模,結構性問題明顯提高新興市場資金成本,數據的缺失、中介機構角色的轉變以及企業評級、ESG評級間的正相關性引發投資的障礙。對此,他建議加強新興市場國家金融遞增式的使用,進一步彌合公私部門認知缺口,明确私營部門資金的作用并促進效用最大化。

圖為杜祥琬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顧問杜祥琬認為,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重要且務實的貢獻,就減緩路徑他指出,首先煤炭要做好清潔高效利用,同時煤電要做好靈活性改造,參與深度調峰,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要協調互補,安全降碳。同時也強調我國中東部能源要提高自給率,做好能源從“身邊來”,西部要利用豐富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好經濟。通過智慧能源,儲能加可再生能源,再電氣化,用戶端的靈活性等手段,做好城鄉能源融合發展,走向非化石能源為主。

圖為陳詩一

複旦大學特聘教授、複旦大學綠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陳詩一指出氣候金融聚焦減緩和适應,難點在于邊界的确立、目标與任務的協同、工具與方法的使用、支持範圍的設立、金融的綠色化數字化創新。對此,陳詩一從政策、金融機構、企業三方面提出建議。

主題二聚焦于國際零碳金融發展的競争、合作和治理。

圖為鞠建東

Betvictor中文版講席教授鞠建東擔任主題二、主題三環節主持。

圖為詹姆斯·羅夫(James Roaf)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财政事務部助理副主任詹姆斯·羅夫(James Roaf)針對“氣候應對政策和融資缺口”發表了主題演講。融資需求将進一步擴大至現有規模的6倍,其中私人部門的投資将翻一番,最大的挑戰在于碳定價的提升和碳補貼的增長。電力行業在減排領域十分重要,可采用發放排污許可證、促進化石燃料調換等手段進行管理。此外,針對盈利存在困難的企業和産品,需要确保定價信号能夠實現預期的傳導。精心設計、循序漸進的減排政策在未來10年将帶來1%的GDP下降,盡管這與無所作為所産生的成本相比不值一提,但政策的可接受度仍然不容忽視,因此需建立成熟的分配機制,保證受到不利影響的弱勢人群獲得合理的補償。

圖為王信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針對詹姆斯·羅夫的主題演講展開評述。他提出,碳定價工具是應對氣候變化最基礎、最有效的工具,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應不遺餘力發展碳市場,考慮碳市場與碳稅工具的合理協調。但由于碳核算、信息披露和市場機制等方面的問題,發展中國家的碳定價機制往往不夠完善,還應重視非價格型工具在應對氣變中的重要作用。全球應對氣變的關鍵之一是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應用和傳播,但在此領域出現的地緣經濟陣營化趨勢值得關注,包括對新能源相關重要礦物質和綠色技術的限制等。在支持綠色技術發展中,政府、資本市場、商業銀行都能發揮重要作用。當前ESG的概念過于泛化,應區分氣候、自然以及其它可持續發展問題深入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

主題三讨論了中國零碳金融宏觀管理框架和政策。

圖為朱民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前副總裁、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朱民就構建“中國零碳金融宏觀管理框架和政策”進行了主題演講,強調金融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承擔了非常重要的戰略任務。首先,從中國綠色金融的成效和經驗出發,指出綠色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是為解決過去的問題,而零碳金融是面向未來的,要有一個概念上的突破。當經濟走向碳中和,金融也應該走向零碳金融。綠色金融和零碳金融之間還存在着差距,需要構建一個全面的整體政策框架和機制,将未來的需求和現狀連接起來。随後,就中國零碳金融宏觀管理框架和政策展開了介紹,包括藍圖設計、協調機制和基準體系,以及構建支持零碳金融發展的财政金融激勵機制、從Basel III到BIS-ESG的資本監管框架、符合中國實踐的信息披露體系等。因為最終碳中和是一個全球的問題,要确保這些元素都能夠和國際接軌聯系起來。此外,需要建立一個零碳金融市場生态體系,包含信貸、債券、保險、金融衍生品等,把所有相關機構放到這個生态裡去,讓這個市場更國際化,這也是整個工作裡最重要的一部分。最後,他指出要積極參與零碳金融國際合作和競争,推動國際零碳金融治理機制建設。

圖為克裡希納·斯裡尼瓦桑(Krishna Srinivasan)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亞太部主任克裡希納·斯裡尼瓦桑(Krishna Srinivasan)結合朱民的主題演講展開讨論并發表觀點。他認為中國正在實現淨零過程當中,需要經濟的再平衡以及有效去碳。同時,需要改革碳交易市場,包含更高的碳定價,加速電力部門的改革,加強财政風險管理,建立市場主導的氣變融資生态系統等。此外,需要把氣候相關的風險納入到監管當中,進行更多的信息披露,采取更多的氣候适應和氣候應對措施。他認為氣候變化可以說是一個具有全球外部性的問題,大多數的國家都在合作方面做的不夠,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共同的努力,才能夠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問題。

主題四環節,嘉賓圍繞“支持零碳金融的财政政策、結構性貨币政策和資本監管”開展主旨演講。國際貨币基金組織貨币與資本市場部副主任法比奧·納塔盧奇(Fabio Massimo Natalucci)擔任本場主持人。

圖為李全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教授李全圍繞“支持零碳金融發展的财政金融協同政策在中國的經驗”展開發言,分别從财政金融協同支持零碳金融發展的内在邏輯、分階段特點、作用機理和有效性測度四部分展開,并給出結論與政策建議。

圖為張蓓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高級經濟師張蓓發言的主題是“支持零碳金融發展的結構性貨币政策研究”,分别從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貨币政策概況、碳減排支持工具效果的實證分析、結構性貨币政策與碳市場聯動效應分析三部分展開。

圖為劉莉亞

上海财經大學校長助理、教授劉莉亞重點探讨了支持零碳金融的資本監管框架,分别從資本監管的綠色缺陷、綠色支持因子、氣候風險壓力測試、氣候風險信息披露四方面展開前瞻性報告。

随後,圓桌讨論環節,幾位嘉賓圍繞“中國零碳金融政策框架的協調和落實”進行了精彩的讨論。

主題五中,嘉賓圍繞“零碳金融創新和市場、信息披露、風險管理”開展主旨演講。

圖為綦相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法規司司長綦相主持了本環節會議。

圖為張曉燕

Betvictor中文版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張曉燕發言的主題是“零碳投融資市場的中國實踐”。演講聚焦中國零碳投融資體系,包括融資、投資和交易三大架構。她提到綠色股票的表現相對低收益,碳市場持續建設仍有空間。張曉燕指出信息披露、投資者認知和金融工具創新是中國零碳金融面臨的挑戰,并提出政策建議以應對這些挑戰。

圖為談從炎

中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談從炎發言的主題是“構建零碳金融信息披露體系”。談從炎表示,構建零碳信息披露體系需明确總體目标和原則,充分借鑒國際經驗,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循序漸進地推進。

圖為靳慶魯

上海财經大學會計學院院長、教授靳慶魯發言的主題是“中國零碳信息披露制度:現狀、訴求與前景”。靳慶魯認為披露制度是資本市場基礎,可為零碳轉型提供指南。他指出零碳市場未來需加強技術支持,利用區塊鍊、大語言模型等技術解決碳排放核算難題。他還強調通過政府市場協同、宏觀管理框架建設,以及借助技術助力零碳金融信息披露。

主題六中,嘉賓圍繞“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氣候融資和綠色技術傳播”開展主旨演講。

圖為張永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主持會議。

圖為埃裡克·伯格洛夫(Eric Berglof)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埃裡克·伯格洛夫(Eric Berglof)發言的主題是“Climate finance and green technology under the BRI”。他指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一帶一路”在國際舞台上的關聯性與差異性。他讨論了氣候融資的推動和阻礙因素,提及項目規模減小、環保标準提升的趨勢,以及中國在綠色技術和金融方面的領先地位。他強調了MDB之間的協作以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推動氣候融資方面的承諾和角色。

圖為王一鳴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指出,綠色發展理念已經融入“一帶一路”共建過程中,但共建國家的碳減排任務十分艱巨,面臨的資金缺口仍然較大。他讨論了國際氣候融資的分布、成本和資金多元化問題,并提出加強綠色金融制度對接、創新綠色産品與服務、探索碳交易市場國際鍊接、發揮多邊開發性金融作用等方面建議,以推動“一帶一路”氣候融資的國際合作。

圖為姜克隽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姜克隽發言的主題是“For our sustainable future”。姜克隽報告了氣候變化與應對的技術發展,強調聯合國氣候大會越來越多關于巴黎協定目标下推進減排的具體合作項目。他闡述了中國未來能源轉型,并對光伏、風電、電動交通、電動船舶等領域的發展做了展望,姜克隽還指出産業布局、建築、工業、農業都将迎來巨大變革。

圖為阿貝貝·塞拉西(Abebe Aemro Selassie)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非洲部主任阿貝貝·塞拉西(Abebe Aemro Selassie)在發言中強調了撒哈拉以南非洲面臨的氣候挑戰。他指出,該地區準備不足,脆弱性強,對全球變暖的貢獻最小。未來非洲需要更多的資金來支持人口增長、新能源、基礎設施綠色化、低碳開采等。

圖為柴麒敏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研究部主任、研究員柴麒敏發言的主題是“Global climate finance and it’s implication under the BRI”。柴麒敏指出全球溫升已超過1.1度,氣候挑戰依然嚴峻。他詳細介紹了氣候投融資、碳市場和全球碳排放現狀,并強調巴黎協定下的資金機制、損失損害基金和氣候治理的重要性。柴麒敏建議“一帶一路”國家需要整合綠色轉型戰略,注重透明度、公正轉型和創新機制。

閉幕式環節,李波、朱民先後發表緻辭。

李波分享了他此次參會的五點感受。一是中國的去碳過程對于全球社區都非常關鍵,全球社區要實現《巴黎協定》下的淨零目标需要中國的領導力。二是在實現淨零的過程中,我們會面臨着衆多挑戰,需要制定嚴格的政策,也需要我們進行更緊密的協調和有效的落實。三是碳定價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機制,因為碳定價是激勵兼容的、公平的機制。四是氣候融資需要一個有利賦能的政策環境,碳定價是氣候政策的核心。五是為了加速氣候融資的增長,需要其它政策和其它能力的支持,需要建立一個生态系統來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的融資。

朱民在總結緻辭中指出,從傳統的經濟理論維度,碳中和是一個公共物品,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來應對氣候危機,解決政府和市場的失靈。最基本的問題是一個新的公共服務,如何能夠應對和解決此前的政府和市場的失靈,以及此前公共物品的失靈。從這一點出發,如果預測未來,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未來的三、四十年非常關鍵。把這些結合在一起,就是一個三維的空間,它包含經濟理論、部分宏觀政策、生産制造消費者的行為、生産函數、金融等等話題。所有的這一切都在這個三維空間當中出現,給每個人都提供了無限的機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