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皓合著的慈善基金會案例被哈佛案例庫收錄

時間: 2023-12-22 08:56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近日,Betvictor中文版全球家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皓與哈佛商學院講席教授勞倫·科恩(Lauren Cohen)、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師李波、哈佛商學院案例研究員宮照恒合著的案例《寶豐在中國的公益慈善行動》(Baofeng's Philanthropic Efforts in China)被哈佛商學院案例庫收錄(收錄号:HBS Case 223-067)。

哈佛商學院案例庫收錄網頁

本案例關注的是一家中國民營企業家創辦的公益慈善基金會,在實施為期多年、惠及廣泛的重大公益慈善項目中的探索與實踐。甯夏燕寶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燕寶基金會”)由寶豐集團董事長、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2016級校友、慈善金融首期班校友黨彥寶與夫人邊海燕2011年共同發起成立。企業每年将10%利潤注入燕寶基金會,以“用知識改變命運”為使命,本着“善心善行、善款善用、善始善終”的宗旨,用做實業的精神投身公益慈善事業。

本案例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如何将經濟、制度、曆史和文化等環境因素以及受助者等利益相關者特征作為考量因素,科學地進行項目設計,并深入分析在執行進程中可能遇到的内外部障礙,以及研究如何在戰略、技術和執行上進行有效創新,從而實現有限資源約束下的社會效益最大化。

燕寶基金會立足中國西部發展及人才培養實際,重點開展教育助學,以解決貧困家庭孩子上學難的問題,并希望通過發揮教育的杠杆作用,激發撬動青年學子的内生動能,幫助他們用知識的力量和自身的努力改變命運,同時以善心善行播撒愛的種子,傳遞社會正能量。然而在實施教育助學項目初期的2011年至2012年,發現部分學生不願領取助學金。起初以為是資助信息不精準而導緻,但經過深入調研後發現,問題關鍵在于貧困生較為敏感的自尊心——擔心領取助學金會被别人看不起,在同學中擡不起頭。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對公益慈善項目進行創新設計?燕寶基金會深度分析了利益相關者的同質性和異質性,對助學項目進行了重新設計:首先,基金會認為必須立足人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考量經濟因素,更要考量精神因素,因此決定将“助學金”改成“獎學金”,把資助變為鼓勵和鞭策。這種調整既解決了學生心靈成長的問題,也解決了貧困家庭孩子上學難的問題。其次,改變傳統的助學金發放模式,創新性地以地域為邊界,實行普惠性、無差異的學生獎勵資助計劃,每人每年發放4000元直至完成學業,讓學生在平等的環境中學習成長成才,同時讓他們懂得感恩,并将愛心傳播出去。這一結構性改變源于黨彥寶結合自身經曆進行的深入思考——他自己出生在甯夏鹽池縣一個貧瘠的鄉村,從小家裡貧寒,深知貧困孩子内心的想法,不願被扣上低人一等的帽子。新的項目設計在緩解家庭經濟壓力的同時,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使其更加自信地成長。

燕寶基金會助學項目迄今已連續實施13年。就社會效益而言,累計發放獎學金39.03億元,惠及34.52萬名西部學子,為30多萬個家庭減輕經濟負擔,教育助學規模創中國之最;就地域覆蓋而言,對甯夏全區和甘肅酒泉全市考上大學的學生進行全部獎勵資助,學生遍布全國600多所高校,是中國唯一對全省區大學生進行獎勵資助的公益慈善組織;就人才驅動發展而言,已有20多萬名學生畢業就業,成為家庭經濟支柱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就弘揚慈善精神而言,使學生從受益者轉變為“愛心”傳遞者,投身各類公益慈善實踐20餘萬次。

本案例融合了公益慈善、慈善金融等前沿内容,适合用于專業碩士、MBA、EMBA、MPA以及高管教育等各類項目的案例教學。通過本案例學習,學生能夠理解公益慈善項目設計的主要挑戰及運作模式,尤其是結合外部環境和利益相關者的特征進行創新。

哈佛商學院是世界最早創設以案例教學為模式的商學院,擁有全球商學研究和教學領域最為權威的哈佛案例庫。我院教師的研究成果再次被哈佛收錄,展示了我院在世界級案例開發方面取得的新進展,對于中國金融案例庫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深化國際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