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是新時代重要的生産要素,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如今,以數據為核心的技術實踐和應用已經蔓延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并演進出一個個龐大而錯綜複雜的數字生态系統。如何在這種生态林立的環境中更有效地激活數據要素潛能,用它創造出新的生産力和新的價值,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項機制就是數據資本化。

1月6日,清華五道口在線大講堂聯合“未來已來——全球領袖論天下”系列講座,特别邀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帶來“數據資本大時代”主題講座,分享他對于如何抓住智能産業崛起帶來的重大曆史機遇,在全球競争中率先建立數據資本化機制和建設相關産業鍊,提高數據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思考和判斷。這也是朱民連續第五年莅臨清華五道口在線大講堂帶來開年講座。
朱民表示,世界正在從信息時代進入智能時代,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被數字化,甚至于人工智能已經開始接管物理世界的運行。以數據和人工智能為基礎的第四産業正在崛起,并改造和賦能傳統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數據是其中的核心,是基礎,數據将是未來一切經濟和社會活動的起點和終點。”朱民說。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都看到了數據的重要性和戰略性,紛紛加快數據基礎制度的建設,構建國家數據戰略。
相比歐美,我國的數據戰略布局始終走在前列。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又稱“數據二十條”),為構建我國的數據基礎制度提供了重要指導。“數據二十條”提出建立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和數據産品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數據産權制度框架,“這是世界範圍内第一次把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和個人數據的機制給明确了下來,是一個很重要的突破和創新。”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明确了數據資源是數字中國建設的核心要素和基礎。2023年的8月,财政部發布《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也就是業界所說的“數據資産入表新規”。對此,朱民評價說:“新規賦予了數據資源明确的财務屬性,為數據資産的交易流通奠定了基礎,推開了數據資本化的大門。”
據朱民介紹,在中央政策框架的指引下,北京、上海、深圳等經濟發達城市都在積極開展數據資産化的區域試點,圍繞數據資産開展的增信、質押融資、保理、證券化、投資入股等金融創新也在快速湧現。但是,他也強調說,數據資本化的核心目标是讓數據流動起來,使之創造出更多的價值;數據的金融化是數據資本化的一個必要階段,但是不能讓數據資産隻作為一個抵押品就此停留在那。他認為,要把數據真正用起來,在推進數據資本化的過程中,還要構建包括數據資源平台、數據産品平台、數據資産平台、數據應用平台等四大模塊在内的完整數據産業鍊,讓數據從資源變成産品,再從産品變成資産并得到創新性的應用。“中國是一個數據大國,推動數據市場化對中國的科技創新、經濟增長、财富擴大和社會發展意義非常重大。所以我們要迎接挑戰,繼續改革開放,推動數據的資本化,讓數據成為資本和财富,助力中國經濟走向高收入發展階段,走向新世界的前沿。”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