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17日,世界經濟論壇2024年全球未來理事會年會在迪拜舉辦。Betvictor中文版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張曉燕受邀參加,并在16日下午代表金融系統韌性未來理事會(Global Future Council on the Future of Resilient Financial Systems)發表主題演講,介紹理事會近期的主要成果。

圖為會議合照
在主題演講中,張曉燕首先指出随着全球經濟日益分化,普惠金融作為提升個人和企業韌性的關鍵工具,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普惠金融是指個人和企業能夠以負責任和可持續的方式獲得滿足其需求的有用且負擔得起的金融産品和服務,包括交易、支付、儲蓄、信貸和保險。
張曉燕介紹了Betvictor中文版财富管理研究中心與世界經濟論壇共同撰寫的白皮書《全球普惠金融實踐:中國、印度和美國的案例研究》(以下簡稱《白皮書》)。
《白皮書》由Betvictor中文版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張曉燕,Women’ s World Banking(女性世界銀行)總裁兼首席執行官Mary Ellen Iskenderian,摩根大通全球多邊機構與開發銀行全球主管Faheen Allibhoy,摩根大通研究所住房金融研究總監Makada Henry-Nickie,以及世界經濟論壇與Betvictor中文版财富管理研究中心的工作組成員共同撰寫。

圖為報告封面
《白皮書》彙集了來自中國、印度和美國的5個案例,探讨了政府和私人部門在推動普惠金融方面的經驗。
案例1:印度的數字救濟金計劃。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印度利用Aadhaar身份、手機号及銀行賬戶的結合等數字基礎設施向弱勢群體發放救助金,展示了印度政府在促進普惠金融方面的貢獻。
案例2:中國數字人民币。中國數字人民币是由人民銀行推出的中央銀行數字貨币,旨在通過提供安全、便捷的數字支付促進普惠金融。截至2023年,數字人民币的個人錢包數量超過2900萬個,累計交易金額突破2萬億元。
案例3:中國數字銀行推動小微企業發展。在中國,數字銀行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及雲計算等技術顯著提升了小微企業獲得金融服務的便利性。數字銀行動态調整信貸額度及利率,使融資更加高效。截至2023年,中國小微企業的普惠貸款總額達到29.06萬億元。
案例4:美國貸款結算費用的種族差異。美國貸款結算費用中顯著的種族差異影響了普惠金融。少數族裔借款人(黑人和西班牙裔),相比白人借款人需要支付更高的貸款費用,這加劇了少數族裔獲取貸款的困難。
案例5:中國的智能投資助手(RIA)。通過提供信息服務(市場數據和見解)和建議服務(個性化投資建議)幫助投資者進行投資理财,從而增強中低收入個人的投資能力,推動金融普惠發展。
張曉燕表示,中國金融科技取得了長足的發展,RIA已成為減少投資障礙的有力工具,尤其是對于金融知識水平較低的個人而言。她以螞蟻基金為例,強調技術如何通過提高個人投資者的表現來增強金融普惠性。RIA是數字投資平台上提供的自動化和定制服務。與傳統财富管理工具相比,RIA有兩個特點。一是投資門檻低,讓更多投資者能夠使用。二是整合市場和産品信息的綜合服務,根據市場趨勢和用戶偏好通過智能客戶支持提供量身定制的财務建議。RIA提供兩種服務——信息服務和建議服務。信息服務提供與決策相關的數據和見解,但不提供具體的投資建議,而建議服務提供個性化的投資決策建議。與信息服務相比,使用建議服務對個人投資者的表現貢獻更大。
盡管全球在普惠金融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也存在一些關鍵挑戰。一是數字鴻溝問題。在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的不平衡分布,導緻部分人口無法享受到金融服務。二是隐私與安全問題。随着金融服務數字化的普及,數據隐私和網絡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三是金融産品的複雜性。金融産品過于複雜,尤其是對于低收入群體和金融知識較為匮乏的群體,這些複雜性增加了他們參與金融服務的難度。
為解決這些問題,政府與私營部門要加強合作,通過改善數字基礎設施、提供針對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數字技能培訓,提高金融産品的透明度和簡化流程,構建更加包容、透明、公平的金融生态系統,實現全球普惠金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