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川方明:高速增長的終結 日本經濟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啟示

時間: 2024-11-08 09:49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10月30日,日本銀行前行長、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部國際經濟學科教授白川方明做客清華五道口金融家大講堂暨全球經濟治理五十人論壇前沿講座,作題為“高速增長的終結:日本經濟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啟示”的講座。

活動由Betvictor中文版主辦,全球經濟治理五十人論壇提供學術支持。Betvictor中文版副教授張際主持。學院校友、日本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小池一德做開場介紹。Betvictor中文版師生校友150餘人參加本次講座。

圖為張際

白川方明認為,日本經濟的過往經驗對當前中國經濟具有參考價值。他對比分析了日本與中國的現狀,并指出了五個相似點:從高速增長過渡到平穩增長、與美國的經貿關系緊張、資産價格快速上漲後的波動、低生育率與快速老齡化以及低通脹率。

随後,白川方明圍繞與中國經濟有很強相關性,也是中國學者較為關注的四點問題分享了日本經驗及自己的觀點,包括廣場協議,金融危機,通貨緊縮以及人口老齡化和低生育率帶來的影響。

圖為白川方明

白川方明回顧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與美國因貿易争端而簽訂的“廣場協議”。他指出,日本承諾日元大幅升值以外,還承諾擴大内需、減少經常賬戶盈餘,這一政策承諾結合出口壓力和通脹消失等因素,導緻了日本長期維持寬松的貨币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泡沫經濟的形成。他提到,80年代的日本泡沫經濟有三個基本特征:經濟繁榮、債務大幅增加和資産價格大幅上漲。而在泡沫破滅後,日本的資産價格大幅下跌。日本相比于美國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後,花了很長的時間處理不良資産問題。

白川方明認為,日本處理不良資産緩慢的原因有四:對資産價格回升的過度樂觀、不良資産損失的會計确認緩慢、缺乏有效的金融機構破産處理的法律框架,以及處理金融機構破産需要的财政資金的準備。在危機處理上,日本和美國都向金融機構注入了大量公共資金,但日本央行進一步承諾提供無限流動性。這一舉措避免了GDP的快速下滑,但也讓人們未能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白川方明認為,日本經濟後續低增長的原因是泡沫破滅、人口減少和經濟适應性緩慢,而非西方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的通貨緊縮。他指出,日本的通貨緊縮和貨币政策在2000年初受到西方的嚴厲批評,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後才有所改變。他強調,通貨緊縮的危害在日本并不像西方認為的那麼嚴重,從1998年開始,通貨緊縮并未持續加劇,失業率也沒有大幅上升,從2000年到2015年,日本勞均GDP增速在G7國家中排名第一。

白川方明認為,應謹慎評估量化寬松(QE)或非常規貨币政策的作用,日本自2013年起央行資産負債表大幅擴張,但通脹率并未有所反應。他指出,日本的情況與美國大蕭條完全不同,日本沒有經曆嚴重的螺旋式通貨緊縮,1997年至2010年間,年化通脹率僅為-0.3%,金融體系也未崩潰,貨币供應量和資産價格沒有大幅下降。他認為,按照日本的經驗,金融體系是否正常運營比通縮本身更值得關注。

最後,白川方明深入讨論了日本人口老齡化和低生育率問題。他認為,這一問題通過多種機制影響經濟增長,包括勞動力減少的直接影響、人口結構變化導緻的需求結構變化的間接影響,以及老齡化社會對新技術接受度較低等。除了東京、名古屋、大阪等地區外,日本大部分地區的人口都在下降,這也帶來了基礎設施維護的壓力。白川方明提到,日本采取了多項措施應對這一問題,包括提高女性和中老年勞動力的參與率。日本也在努力提高出生率,但效果尚不明确。從日本和中國的數據對比來看,中國45歲以上人口的勞動參與率仍有提升空間。

在随後的互動環節中,在場的同學校友們踴躍提問。白川方明結合日本經驗和中國現狀,就低利差環境下保險行業的發展、中央與地方政府債務責任分擔、小型銀行金融風險、财政政策在調整時期的作用以及金融科技和數字貨币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

圖為講座現場

清華五道口金融家大講堂邀請金融業界的領袖人物、知名學者,結合當前的熱點金融問題,研究金融政策,分享業界觀點,傳播業内經驗。大講堂旨在整合優勢,打造着眼于金融業界的開放式、高端的論壇。本期講座也是全球勝任力的項目系列講座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不斷加強學生全球勝任力的培養,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成為全面發展的複合型國際化金融人才。

“全球經濟治理五十人論壇前沿講座”是以全球經濟治理五十人論壇相關專家學者為依托,以全球經濟金融治理為核心視角,深入探讨世界經濟、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關系、數字經濟、能源與氣候變化以及公共衛生等多個領域的前沿問題,分享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探讨未來的政策走向,為全球經濟金融治理貢獻智慧和力量。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