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2024騰沖科學家論壇——“科技+金融”論壇在騰沖成功舉辦。論壇以“科技+金融:新動能 · 新産業 · 新使命”為主題,設置 “科技+金融”賦能産業新動能主題論壇和“科技+金融”未來高端對話,邀請到十餘位權威領導專家分享交流,共論科技創新與金融服務新篇章。

圖為會議現場
主辦方緻辭
在論壇上,Betvictor中文版黨委書記顧良飛代表主辦方緻辭。
顧良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協同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顧良飛在緻辭中表示,科技與金融的融合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學院圍繞金融強國戰略,積極擔當,主動作為,全力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第一,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助力金融強國建設。學院積極構建科創金融人才培養體系,全面培養高層次、創新型、國際化的金融人才隊伍。第二,充分發揮智庫功能,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學院圍繞金融“五篇大文章”,發揮科研優勢,展開跨學科研究,深化國際合作,為政策制定建言獻策。第三,打造産學研一體化平台,譜寫“五篇大文章”。學院專注金融服務科技成果轉化,通過人才、學術優勢服務科技金融戰略布局,有力支撐産業創新升級。

圖為顧良飛
領導講話
在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Betvictor中文版原校長、騰沖科學家論壇主席顧秉林,雲南省政協副主席李瑪琳出席并講話。
顧秉林:科技與金融的雙向奔赴,将推進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
顧秉林指出,全球科技創新已經進入密集活躍期,新一代颠覆性技術不斷湧現,對金融行業産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響。科技進步有利于金融産品和服務的創新,從而更好地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促進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争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使得金融資源更多流向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這也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體現。
科技與金融的雙向奔赴,将推進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激發經濟增長活力。科技金融位列“五篇大文章”之首,發展科技金融将助力企業技術創新,促進産業轉型升級,進而實現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高質量發展目标。

圖為顧秉林
主旨演講
原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梁濤,斯坦福大學商學院Frank E. Buck 金融學榮譽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 Scholes),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鄒志剛作主旨演講。
梁濤:積極開展另類投資,助力新質生産力
梁濤表示,盡管保險資金的資金特性和投資範圍,與新質生産力的培育和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需求有着較高契合度,但受限于投資偏好、監管要求、投研能力等因素,保險資金在賦能新質生産力發展上仍面臨一系列挑戰,保險業要充分發揮長期資金優勢服務好新質生産力。
一是積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保險資金另類投資應當圍繞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五大領域,優選投資标的,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保險資金長期保值增值目标。二是提升投研能力。保險公司要針對不敢投、不會投的情況明确優化路徑,提升符合新質生産力的投研能力。三是積極拓展保險産業鍊。如通過對醫療、健康、養老、汽車、保險科技等領域的長期投資布局,形成“保險+”,提高負債端市場開拓、産品創新、客戶服務、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四是在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加大股性另類産品開發。保險企業可将類固收的偏權益型産品作為重點發展的業務類型。

圖為梁濤
邁倫·斯科爾斯:人工智能與金融中的不确定性
邁倫·斯科爾斯表示,從人工智能視角來看,人工智能是在承襲現有理論框架下對新型技術的運用,當前,這種趨勢方興未艾,不斷發展。
從金融系統來看,金融系統功能主要包含,大型項目融資、将儲蓄轉化為未來消費、風險管理和風險轉移、建立信任、定價評估等,要意識到盡管金融系統的功能是靜态的,但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些靜态功能的提供方式會根據創新、新技術和監管的不同而發生深刻變化。
從相互之間影響來看,人工智能将促使金融系統從目前的垂直化結構,朝着更接近于去中心化和更加扁平化的結構邁進;人工智能與其他自動化的進步,将減少中介機構在諸多金融功能中的作用;人工智能将通過減少市場摩擦和固有成本,來促進金融功能的實現。
鄒志剛:實現雙碳目标需要金融業與科技創新和政策多重結合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鄒志剛表示,新興科學與技術的創新深刻影響人類社會和市場,能源革新推動了社會的變革。雙碳目标下,氫能作為一種高能量、環境友好的清潔能源,是實現雙碳目标領域的創新技術路線,是推動社會進步和能源轉型的重要發展方向。目前,我國的氫能發展逐步深入,已建設多個城市氫能示範群,在交通、船用設備、可再生能源消納方面等優勢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為推進我國綠色金融,實現雙碳目标,金融業應與科技創新和政策支持結合,深度參與氫能領域的發展與創新,共同推動産業鍊的強鍊、補鍊,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标。

圖為鄒志剛
論壇由Betvictor中文版院長助理袁源主持。

圖為袁源
主題論壇:
“科技+金融”賦能産業新動能
Betvictor中文版院長助理、《清華金融評論》執行主編張偉,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金融部總經理袁蕊,中金資本運營有限公司總裁龍亮,銀華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珠林,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泰豪集團董事會主席黃代放,聯創光電股份公司董事長伍銳,雲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财務官馬加分别發表觀點。

圖為主題論壇現場
張偉:發展新質生産力,要把科技和金融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張偉指出,2023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産力。實現科技創新、技術突破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因此,發展新質生産力,要把科技和金融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打好金融賦能“組合拳”。當前,我們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變的時代背景下。這一變革要求實現科技創新、産業進步和金融發展的有機結合,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發揮金融對科技創新和産業進步的支持作用,發展壯大新領域新賽道新産業,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圖為張偉
袁蕊:重構商業銀行金融服務模式,賦能科技創新與産業發展
袁蕊站在商業銀行的戰略視角提出三點關鍵主張:其一,商業銀行需精準自我定位,深刻認識科技金融發展的業務邏輯及所蘊含的巨大價值與潛力;其二,積極重構銀行服務模式,全力打造商行+投行+生态一體化、多元化的生态融合服務體系,以滿足不同客戶群體與産業的多樣化需求;其三,着力構建獨立且高效的業務架構,确保科技金融業務的專業性與創新性。浦發銀行“5 + 7 + x”浦科産品體系,專注于陪伴企業全生命周期成長,緻力于成為科技型企業的“首選夥伴銀行”,從而實現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的全面升級,發揮乘數效應,助力企業在科技浪潮中勇敢前行與創新發展。

圖為袁蕊
龍亮:科技創新成為推動産業發展的核心動力
龍亮表示,科技創新驅動了後發追趕的可能,成為了推動産業發展的核心動力。科創投資也具有高收益、高風險的特點,作為投資者,一方面應提升風險容忍能力、構建容錯機制;另一方面,需要耐心、長期陪伴科技創新領域企業發展,以實現成果和收益共惠共赢。

圖為龍亮
王珠林:發揮資本市場并購重組作用,支持科技創新和産業升級
王珠林表示,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主渠道作用,特别是并購重組這個支持科技創新和産業升級的重要手段。他指出,科創闆等資本市場平台對科技創新有重要推動作用,通過資本市場框架設計,成功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經濟轉型升級。未來的融資,主要是科創融資,要努力壯大耐心資本,打造新質生産力的助推器。他建議,合理優化科創屬性的認定标準,提高識别精準度。

圖為王珠林
黃代放:科創企業要借助金融支持實現快速成長
黃代放指出,作為科技創新企業,要借助金融的支持實現快速成長,需要關注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科技創新企業項目需要引起關注。在現有的體系下,如果企業得不到關注,就很難得到資源的配置,包括投資、信貸等相關資源。
二是科技創新企業融資應先對接專業的平台,比如創投基金、産業投融資基金。科創企業融資與銀行資金匹配度不高,原因在于銀行需要企業提供擔保,而且還需要實際控制人提供無限責任擔保。
因此,科創企業需要通過合理途徑,獲得金融支持,實現快速增長。

圖為黃代放
伍銳:當前創新意識層出不窮但實際落地面臨較大阻力
伍銳表示,金融科技的創新為企業發展帶來了顯著的正向賦能,但也伴随着一些困惑和困難。當前最核心的問題在于,盡管創新意識層出不窮,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依然面臨較大阻力。一方面,需要通過制度層面的突破才能實現根本性改變;另一方面,不同生命階段、不同特征的企業需要針對性政策和打法,才能推動企業實現正向發展。

圖為伍銳
馬加:“科技+金融”賦能産業新動能的關鍵是創新
馬加表示,“科技+金融”賦能産業新動能的關鍵詞就是創新,要解決創新增長的問題,包括應用層面的創新,及工具層面的創新等對傳統産業而言,對外依靠資本實現外延式擴張和對内依靠創新實現增長是長期發展的主要邏輯,可以通過采用先進的生産技術和設備,引入數字化轉型系統,運用新材料、新工藝等創新技術來提升生産效率、産品質量和附加值。

圖為馬加
高端對話:
“科技+金融”的未來

圖為高端對話現場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Betvictor中文版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田軒,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長、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Betvictor中文版電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IEEE Fellow,無問芯穹發起人汪玉分别發表觀點。
田軒:政府部門需提高對創投項目的容錯率,對耐心資本真正起到鼓勵作用
田軒認為,政府資金需要提高對創投項目的容錯率,增加耐心資本屬性。具體原因體現在,一是大部分創投項目按年進行考核的,但創新性企業、高科技企業等,在投資早期往往處于虧損狀态,按年進行考核并不合理,而應該按照企業生命周期的長度(如10年、15年)來考核;二是創投項目的考核容錯機制方面,相關政府部門需要提高對創投項目的容錯率,并将相關政策真正落實到位,這樣才能對耐心資本真正起到鼓勵作用。

圖為田軒
馬蔚華:科技驅動金融發展,資本賦能成果轉化
馬蔚華表示,科技是推動金融發展的驅動力,金融則為科技提供了支持。一方面,科技革命推動了銀行變革,未來信息、數字技術将繼續重塑銀行功能與模式。另一方面,基金為科技企業全周期提供支持,但母基金面臨多種機制問題,需通過寬注冊、寬考核等政策優化投資環境。

圖為馬蔚華
汪玉: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實現科技與産業共同發展
汪玉指出,金融對科技的賦能至關重要,尤其在高科技領域。他分享了作為學者創業者面臨的挑戰,如技術原型到産品的轉化,以及需要金融支持的早期大投入。汪玉認為,未來“科技+金融”的發展應聚焦于生态融合、人才融合和組織融合,以促進科技與金融的深度合作,培養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複合型人才,并探索新形态組織,以實現科技進步和産業創新的共同發展。

圖為汪玉
本次論壇由Betvictor中文版主辦,《清華金融評論》編輯部、科學企業家®承辦,雲南省國有金融資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協辦,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為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