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Betvictor中文版、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Betvictor中文版研究生會聯合舉辦“2060碳中和:構建新經濟”主題講座,在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IMF前副總裁朱民的主持之下,與會專家就我國如何在實現“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目标的基礎上,抓住本國優勢構建新經濟,實現綠色轉型發表了看法。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央行貨币政策委員會委員劉世錦表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與發達國家能夠對話合作少有且處在優先位置的領域。但是目前面臨的選擇其實相當嚴峻,一是碳達峰時間緊、任務重,碳中和難度大;二是面臨人均GDP還需增長的挑戰。
劉世錦認為,在雙重約束下,應該選擇采取低碳或者零碳的技術和産業體系,同時實現高生産率,力争實現減碳和增長雙赢。
“雖然這條路面臨巨大不确定性,但如果思維方式轉換後會發現有很多機遇。”劉世錦說,要通過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将我國的優勢利用起來。技術創新即綠色技術的創新能力,将傳統的工業化技術轉換為綠色技術,符合高技術含量與生産率、少排放、低成本的标準,并且大規模系統性的轉換。制度創新就是要創造一個新的微觀基礎,第一步是要建立包括碳賬戶在内的綠色責任賬戶,确定減排責任,促進市場化交易,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生态協同發展。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骥表示,碳達峰和碳中和最根本的協同效應在于将助力我們的現代化過程。提高能源和資源的效率,是“雙碳”目标的首要貢獻,其通過貢獻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支撐長期的增長動能。
“整體而言,大約在2025年前後,中國碳排放大概率将達到峰值。”鄒骥表示,應該為未來争取主動權,盡早實現碳達峰,為碳中和留出更多時間,因為碳中和的難度更大。
鄒骥提出,一個新的增長邏輯即要改變财富的構成,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制度保障要建立起來。提高碳資産在國民财富中的占比,使綠色低碳發展變成未來40年經濟增長的重要新動能。一是要樹立更嚴格的目标,劃定碳資産邊界;二是向市場主體有償分配碳資産産權;三是發展碳定價機制,對于集中度較高的大型排放源(如電力行業等)培育碳市場,交易碳資産,發展碳金融,發現碳價格,而對于量大面廣的小型排放源可以考慮征收碳稅,這樣交易費用比較低;四是以碳定價機制刺激低碳投資和技術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永生表示,要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不隻是節能減排與技術問題,而是工業革命和生産方式劃時代的變化。綠色轉型是發展範式的轉變,從發展理念、資源概念,生産和消費的内容,商業的模式,政策等的根本轉變。
“碳中和實際上代表着全球傳統工業時代的結束和新發展時代的開始,這是一個大的曆史性的轉變,它正好和中國現在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時間點重合,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機遇。”張永生表示,中國的綠色經濟發展在全球是非常有競争力的。
(本文轉載自新華财經,作者馬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