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2019中國金融科技上海高峰論壇”在上海浦東順利召開,本次論壇由Betvictor中文版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聯合主辦,Betvictor中文版金融科技研究院和浦東新區金融工作局承辦,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和上海市證券同業公會協辦,由天旦科技、沃爾沃汽車、虎博科技和逐源資本支持。本論壇邀請到國内外學界、業界和監管層領袖,對金融與科技的創新發展議題進行深入探讨。
當前新一輪科技創新給金融行業帶來了深刻變革。大型金融機構通過設立科技子公司等方式謀求競争優勢,前沿技術企業通過創新服務等形式跻身金融行業。金融業務與技術創新的有機融合已經成為國際趨勢。

圖為論壇現場
在“2019中國金融科技上海高峰論壇”上,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浦東新區區長,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杭迎偉以及Betvictor中文版金融學講席教授、常務副院長,Betvictor中文版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廖理代表主辦方緻辭。
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李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浦東新區副區長王華介紹分享了上海以及浦東新區在建設和推進金融科技中心的一系列方案舉措。原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黨委副書記,Betvictor中文版理事周延禮,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以及瑞銀企業服務(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彥發表了主旨演講。論壇由Betvictor中文版黨委副書記王正位主持。

圖為杭迎偉
杭迎偉:浦東全力打造上海金融科技中心核心承載區
杭迎偉表示,三十年來,浦東金融業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硬核産業。浦東全力推動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聯動發展,陸家嘴金融城和張江科學城雙城輝映,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形成了金融科技發展最活躍的土壤。
杭迎偉介紹,接下來浦東将全力打造上海金融科技中心核心承載區,優化産業戰略空間布局,制定出台《浦東金融科技發展行動計劃》,以陸家嘴金融城、張江科學城“兩城”為依托,以卡園、軟件園和信息園“三園”融合為載體,鼓勵持牌類金融機構、功能性機構和科技龍頭企業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和開放式創新平台,打造金融科技産業集聚态勢。
同時,浦東要推進金融科技核心技術研發和應用。聚焦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鍊、5G等新技術,支持芯片、算法、雲計算等基礎研究和協同創新,推出一批示範應用,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此外,浦東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環境。在企業準入、人才服務方面跑出更多自貿區速度,推動外籍人才直接就業、直接創業,讓五湖四海的人才在浦東留得下、紮住根、發展得好。

圖為廖理
廖理:攜手推進金融科技發展 共創金融創新新格局
廖理表示,近年來,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鍊為代表的信息革命正推動經濟發展于金融變革。在這一背景下,金融科技已經成為全球金融業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各國各地區金融業的發展,潛力與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都高度依賴于金融科技的含量。這是金融業提高效率的客觀要求,也是技術進步應用的必然結果。
同時,廖理進一步提出,金融科技在經曆早期醞釀和緩慢發展後,現在全球都在正在進入加速發展的新階段,表現出了參與主體多樣化、技術專業化和監管主動化的趨勢。他認為,金融科技提高了金融普惠的水平,金融機構也借此提升了金融配置效率,創新和價值都得以實現,當然金融科技在發展過程當中,也遭遇了一些問題,特别是一些金融風險的積累,對此應該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吸取教訓、借鑒經驗。
廖理介紹,上海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金融、科創中心,金融科技的發展對于上海和國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希望能夠攜手共同推進我國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

圖為李軍
李軍:上海在金融科技的發展上大有可為
李軍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創新給金融業帶來了新的變革,全球創新版圖正在重構,科技創新成為引領經濟新常态的第一動力。前三季度,上海金融業總收入達到4670億元,同比增長了13.6%,占全市生産總值的18.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接近40%,2019年1月到10月上海市金融市場的交易量近1600萬億元,同比增長19.4%。目前上海擁有37萬金融從業人員,金融機構達到1626家,其中外資占三分之一。同時,上海集聚了張江、漕河泾、紫竹、市北高新、臨港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創新園區,并加快推進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實力位于全國前列。
打造上海金融科技中心是新時代深化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新内涵、新機遇和新動力,是貫徹落實國家戰略、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聯動發展的重要着力點。對此,李軍介紹上海将聚焦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鍊、5G核心技術,營造一流的金融科技發展環境,推進金融科技監管創新試點,提升金融科技的應用水平,促進金融科技産業集聚。讓世界感受上海發展金融科技的開放、創新、包容,感受到我們以開放的姿态擁抱全球技術革新、攜手共赢的底氣與自信。

圖為王華
王華:打造金融科技生态圈 促進金融科技有序發展
王華表示,浦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也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建設的主戰場。浦東地區在上海金融科技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坐落着多家持牌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未來還計劃推動更多金融機構和科技龍頭企業入住浦東,争取形成全球最佳金融中心生态圈。王華提出,浦東會聯合打造創新力強、應用性廣、示範性好的金融科技項目,推動在金融科技領域形成一批和業内創新的标準體系,推動金融科技應用水平領先國際,并營造金融科技創新的良好營商環境。
王華介紹,浦東将着力打造金融科技的産業集群,同時着力規劃金融科技的空間布局,構建金融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并加強人才服務重點培養金融科技的領軍人才和國際化專業人才。王華提出,浦東會進一步推進金融科技行業互動,加強與倫敦、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區行業組織和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此外,浦東新區也會加強風險防範,試點金融科技業績共治的新模式。王華表示,浦東新區希望以更具前瞻性的視野、更加包容的态度,促進金融科技的有序規範和健康發展。

圖為周延禮
周延禮:保險與科技融合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
周延禮表示,近年來,科技進入保險業,大數據、人工智能對保險發展産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主要驅動力。随着新技術對保險業務流程的介入,新的商業模式和保險生态随之産生。金融科技進入保險業是保險進入3.0智能化的跨越,未來保險科技4.0階段将是數字金融、數字保險階段,在升級中需要法律、法規和市場規則的約束。
周延禮在主旨演講中提出,首先,保險科技助力保險業高質量發展。保險是建立在大數法則基礎之上,應用大數據成為保險行業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通過對産品的營銷、核保、理賠等環節的大量數據進行整合和深度分析,可以科學進行客戶定位、市場細分、産品開發和設計、精準定價與營銷,為客戶帶來更貼心、便捷的保險服務與體驗。
其次,保險科技應用,擴大了保險服務的覆蓋面。保險科技與保險業務相融合,重塑了保險行業的發展模式。借助 “科技+金融”的手段,實現優化交易的風控監控平台,精準監控各種風險。科技在賦能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加強與國際金融的合作,特别是與國際金融監管的合作,從而能更好服務于跨境的交易,為金融業、保險業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
最後,保險科技應用擴大了市場需求空間。保險科技在電商平台、跨境供應鍊整合、貿易風險管理、運輸模式多樣化、貿易産品升級、數字化處理等方面,将産品和服務融合到更大的外部應用場景,增強保險公司獲客和營銷渠道、場景觸達,推動業務品種的創新。
周延禮認為,移動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便捷的服務,讓金融服務随手可得。下一步,還将加大金融科技和保險科技的研發力度,将其服務于财富管理、保險資管等領域,更好實現保值增值,此外還有第三方理财、居民和企業财富管理等,創造更好的科技賦能。
周延禮強調,規範引領保險科技持續健康發展也是提高科技金融服務能力和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一是要規範技術創新應用,引導保險科技正向發展;二是要推動産學研合作,加快保險科技成果的轉化;三是要強化金融信息保護,依法推進保險科技發展;四是要加強監督科技建設,防範金融風險。

圖為李偉
李偉:守正創新,營造健康可持續的金融科技新生态
李偉表示,近年來,金融科技蓬勃發展,在為金融服務提質增效的同時也引入新的風險和挑戰。如何做好金融科技創新的監管、平衡好安全和發展關系,成為各方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
當前,金融科技創新面臨三個新的形勢。第一,創新速度更快。金融科技的創新,已經成為金融業、金融機構轉型升級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第二,金融消費者對于便捷和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第三,風險隐患更大、更多。不同金融業務相互關聯滲透,使得金融風險傳輸速度指數級增長。
在此情況下,金融監管要把握好方法和尺度,堅持安全和發展并重、統籌協調、剛柔并濟,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李偉提出,中國特色金融科技創新監管之路要堅持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堅持持牌經營,二是堅持依法合規,三是堅持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
基于以上原則,中國人民銀行探索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創新金融體系。李偉從以下方面,重點強調了中國人民銀行為營造守正、普惠、開放的金融發展環境所做的工作:一是構建包容審慎的監管框架,探索更具符合中國特色和中國國情的創新監管框架;二是構建金融創新安全防線,打造涵蓋行業監管、社會監督、協會自律、機構自治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四道防線;三是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機制;四是提升數字化監管能力,實現監管規則的形式化、數字化、程序化,提升金融科技創新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和穿透性。
李偉表示,當前金融科技蓬勃活躍、金融高質量發展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中國人民銀行将加快善金融框架和體系,與各方攜手構建監管包容審慎、創新守正高效、服務便捷普惠的金融科技發展格局,營造健康可持續金融科技新生态。

圖為王彥
王彥:保持開放心态不斷創新 引領行業發展
王彥介紹,瑞銀集團緻力于為全球的高淨值人士、企業機構客戶和瑞士的個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包括财富管理、投資銀行和資産管理。瑞銀是一個超過150年曆史的銀行,非常重視創新和數字化,并在這兩個領域大力投資,近幾年将全球營收的10%投入到科技創新中,這個數字在未來的幾年還有增大的可能。
瑞銀在倫敦和新加坡都建立了創新實驗室,并且瑞銀無錫業務的發展中心已經開發出三款機器人,把中後台員工從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提升了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同時,還在嘗試區塊鍊分布賬戶技術,允許各個不同的交易方分享、分析安全的交易數據,以解決原生業務在商業模式上的周期痛點,有效節約成本,并為新一代業務流程奠定基礎。
王彥強調,瑞銀作為财富管理公司,客戶的數據安全是重中之重。瑞銀大數據公司引進了很多新技術,如量化市場研究、數字技術分析、數據科學、地理空間分析、合同的成本技術。瑞銀上海的大數據團隊利用衛星圖像處理和互聯網查詢等技術,實現了對與影響上市公司業績有直接關聯的關鍵數據的實時監控。
同時,科技提升了企業的内部和外部體驗。内部體驗表現為員工能力得到提升,瑞銀在中國建立領學工作平台,在合規的前提下,員工有機會與其他國家的員工一起工作、學習,通過項目運作了解整個業務線,了解到不同的市場。外部體驗表現為客戶體驗,瑞銀上海團隊開發了一個交互機器人,機器人通過智能識别内外客戶的談話信息,連接到硬件的後台量化産品,客戶和個人能及時準确地接收到交易和市場的信息。
在中國除了業務解決方案中心,瑞銀還有瑞士銀行、瑞銀證券、瑞銀資管,瑞銀非常看好中國市場。王彥相信,隻要保持開放的心态不斷創新,投資于科技,投資于人才,就能站在行業前列。
主題論壇一:大型金融機構轉型:變革與布局
主題論壇一聚焦“大型金融機構轉型:變革與布局”,邀請人保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總裁谷偉,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總裁雷鳴,上海基煜基金銷售有限公司總裁、創始人王翔發表演講。

圖為谷偉
谷偉在演講中表示,當前技術的快速成熟和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推動了保險産品設計、風險控制、服務方式和商業模式的快速變化。科技對保險的改變,促進了行業轉型升級,助推了行業向高質量發展。在會場上,谷偉分享了大型保險金融集團在實施金融科技戰略布局的三點感受。一是金融科技創新不是單純的技術創新,而且體制機制、人才、技術的聯合創新;二是技術創新是一個協同創新的産業生态,要以資源和資本為紐帶,打造保險行業主體、金融科技創新企業和産業資本共同協作的保險生态,實現資源優勢互補;三是尊重科學規律、科學創新,以客戶為中心,讓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态在開放包容的過程中健康發展。谷偉表示,人保金融希望在各位同仁們支持下,與所有保險主體一道,共同打造一個面向未來的中國領先、有自主能力的保險科技新産業、新生态。

圖為雷鳴
雷鳴從新技術、新金融和新生态三個方面出發,對大型金融機構轉型和未來發展進行了分析。雷鳴指出,當前多項重量級技術應用同時進入成熟期,未來還有幾項技術值得更大關注:一是物聯網,二是邊緣計算,三是量子計算。科技帶來最大的變革是改變了人和人、人和機構的接觸方式,從而改變了未來所有社會群體組成的生态。雷鳴表示,一項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會帶來相應的社會問題,解決好了這些社會問題,就有可能成為革命性的技術。
對于金融和科技的關系,他認為科技對金融是一個杠杆,金融對科技也是一個杠杆,兩個杠杆加起來一定需要有監管。有了監管才是穩定三角,否則就會越走越快,最後一定會“摔跤”。雷鳴強調,未來金融科技對所有人和業務都會産生巨大的影響,潛力無限。

圖為王翔
王翔認為,在全球的前50資管機構中,沒有出現中國資管機構,這與中國的經濟體量是不匹配的,資管行業的想象空間仍然很大。總體來說,中國資管行業發展中,目前有兩個階段,一是去除剛兌、二是去除資金池。在這樣的背景下,資管機構需要考慮的問題是管理半徑有多大?如何提升投研效率?如何在《資管新規》的背景下把風控做起來?王翔表示,基煜基金“基構通”所提供的服務,是希望在開戶、交易、風控、投後等幾個方面為資管機構的基礎設施賦能,提供穩定安全的服務,提升資管機構的效率,為中國資管行業的未來長期穩定發展做出貢獻。
主題論壇二:科技賦能傳統金融:成長與創新
主題論壇二關注“科技賦能傳統金融:成長與創新”,網商銀行副行長、CIO唐家才,恒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彭政綱,上海棧略數據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劉戈傑,Tribe Capital聯合創始人、合夥人,Carta董事會成員Arjun Sethi發表演講,分享了經驗。論壇二由Betvictor中文版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薛正華主持。

圖為唐家才
唐家才介紹,網商銀行2015年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服務對象是小微企業,堅持“網商銀行無微不至”,即面向小微企業客群服務,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唐家才指出,當前小微企業目前融資缺口是13萬億,其中面臨融資困難的中小企業大概占41%,在征信系統裡的小微企業有350萬家,所以縣域的小微發展潛能是巨大的。網商銀行希望跟農村金融機構更好合作,各自發揮優勢。當地金融機構的線下服務能力,可以觸達客戶、調研客戶風險情況,再結合線上風控的判斷,提供給客戶更好的服務,同時可以信息共享、獨立風控、風險自擔。唐家才表示,網商銀行希望促進1900家涉農縣域的經濟合作,促進1億人的就業,同時希望金融同業形成共赢合作的态勢。

圖為劉戈傑
劉戈傑表示,由于人口老齡化加速、醫療服務需求擴大、醫保籌資增速放緩等多重因素的疊加,醫保基金支付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棧略數據所專長的正好是健康險風控領域,從風險識别、風險管理的角度,數據驅動助力保險支付方(包括醫保機構及商業保險公司)核保核賠、自動化理算,降低欺詐風險,實現運營效率的提升,進而實現個性化定價和産品設計,持續為健康險賦能。劉戈傑介紹,除了為保險機構提供保險反欺詐服務、保險風控模型之外,棧略數據的合作更多深入到具體業務流程當中:如提供報案、錄入、理算、風控自動化全流程的健康險後端服務。基于進化型機器學習、知識圖譜兩大核心技術,打通産品設計、核保、理賠、客服等運營環節,在産品整個生命周期中實現聯合動态風控,為産品設計、合理化定價、精細化運營提供數字化賦能。

圖為彭政綱
彭政綱指出,金融行業的信息化從20世紀80年代發展到現在,金融機構作為市場主體一直在進行“軍備競賽”,不斷采用新技術和互聯網化,而監管的技術手段相對落後,不能及時發現被監管對象的違規問題。他認為,監管中有中國最權威、最齊全的數據,但是數據之間不互通,并且監管人員數量特别是懂技術的監管人員相對少。彭政綱認為,監管技術的相對落後,會對金融創新形成障礙。國外使用比較多的監管沙盒,是隻要不超過限定的範圍就可以,這就是鼓勵創新的做法。彭政綱認為,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鍊、雲計算等技術,是可以将大部分的創新在事前、事中納入有效監管。總體來講,行業在向前發展的時候,監管也需要升級自己的“裝備”,來推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圖為Arjun Sethi
Arjun Sethi首先介紹了Tribe Capital的投資理念,他表示,他們對于項目核心關注的點是量化的數據,對于團隊、想法等,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市場數據的檢驗,來看是否迎合市場,數據是不會撒謊的。Arjun Sethi還介紹了Carta的模式,他說,騰訊、Facebook等科技公司一直在緻力于建立一個網絡;Carta也是一個具有強網絡效應的平台,Carta幫助科技公司從早期投資開始,提供股權管理平台,利用數字化的方式,提高員工、公司、投資人等幾方之間的信息透明度,降低交易摩擦及股權發行的成本。目前,已經有一萬四千多家公司在Carta的平台上,在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平台後,Carta會形成一個全球化地網絡,這是Carta希望能夠貢獻價值的地方。
主題論壇三:金融與科技協同發展
主題論壇三上,上海冰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顧淩雲,KKR投資集團執行董事許康,虎博科技創始人、CEO陳烨,上海華瑞銀行董事長侯福甯,微軟加速器•北亞地區CEO兼董事總經理周健就“金融與科技協同發展”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讨。論壇三由Betvictor中文版院長助理劉碧波主持。

圖為顧淩雲
顧淩雲認為,金融科技不等于科技金融,前者不需要牌照,而後者是一定需要牌照的,但二者都需要被監管。顧淩雲指出有三件事情造就了中國第一波金融科技熱潮:一是社會主義制度,二是人口紅利,三是中國加入WTO。2014年前後,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中國對to b軟件的需求逐漸旺盛,再加上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以及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的中國監管,這三者相輔相成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今天的金融科技風口。顧淩雲進一步分析指出,信貸行業發展趨勢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平台的風起雲湧,二是對數據的渴求,三是對技術的渴求,其中對技術的渴求要求我們不僅要規範金融産品,對用戶隐私也要有保護。而消費金融也有三段論:流量、資本和風控,如果一家機構能做好其中兩件或以上,這就是一家成功的消費金融公司。對于監管,顧淩雲表示,中國的監管更多需要的是走上市實質監管而不是條文監管。

圖為許康
許康介紹,KKR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成立于1976年。從創立至今,KKR投資的年化内部收益率維持在26%左右。當前,KKR在全球範圍内資産管理規模超過2000億美金。自2005年進入亞洲市場,迄今為止在中國投資了已超過50億美金,并在北京上海香港設有辦事處。KKR在全球範圍之内,布局了非常多的金融及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資,信貸、保險、支付等業務均有涉及。許康表示,中國央行對于金融科技行業的引導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制定了一系列的标準與規範,推進了行業的發展。中國的頭部金融科技公司在風控能力上不斷加強,業務合規性有很大提升,在行業監管趨嚴的背景下,部分金融科技上市公司可能仍然是一個被低估的狀态,具備投資價值。此外,許康認為,在保險科技和供應鍊金融的賽道中的一些細分領域,湧現出相當多的優質公司,通過科技結合金融創新,賦能傳統行業,能夠顯著創造價值、提升效率。最後,從投資人的角度,他希望金融科技生态能夠由投資人、創業者、企業家、持牌機構及監管機構共同維護。

圖為陳烨
陳烨表示,人工智能目前有很多都是基于統計的,包括雲識别、搜索、雲處理等,機器自己的路徑可能比人學得更快。虎博科技在金融領域中,緻力于技術沉澱積累,以更強的基礎設施建設助力我國金融行業的産業升級,為金融改革提效。陳烨指出可以從三個應用場景切入,一是抵消信息不對稱性;二是降低有效的成本,重複性的工作用技術取代;三是通過技術、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普惠大衆。虎博希望核心技術能為用戶和客戶帶來實際的價值。在客戶效益、決策效率等方面賦能更多的金融機構,對此可分為三個類别,一是核心技術能力輸出給客戶,二是作為将核心産品賦能給機構,三是以産品模塊構建的數據中台方便機構的選擇。雖然虎博公司客戶有銀行、保險、政府央企等,陳烨希望未來同樣的技術産品或解決方案能輻射蔓延到更廣的用戶中去。

圖為侯福甯
侯福甯表示,會場中很多嘉賓談到了科技對于金融的賦能,他認為,在金融和科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金融對于科技的進步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首先,在曆史的發展中,随着資本市場的完善,商業銀行對于支持企業的科技進步,有着非常大的幫助。其次,金融支持科技發展參與者越來越多,科創闆給二級市場也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同時,學校等機構也為創新創業提供了教育發展基金。最後,科技在發展不同階段對金融的要求也不一樣。科技在發展,金融也在發展,他相信,未來随着時間的推移,金融對科技的支持和支撐有更多新的産品和模式出現。結合以上觀點,侯福甯重點闡述了上海華瑞銀行過去幾年裡在科創金融領域的探索和實踐。

圖為周健
周健談到,微軟在為各行各業做數字化轉型包括金融行業。随着金融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商業模式,全世界金融機構都在思考如何利用技術提升客戶體驗。以銀行業為例,周健指出,銀行裡有非常多的場景可以利用技術科技,讓客戶有更好的用戶體驗,監管合規,風控反欺詐。科技給創新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了很多挑戰。例如文化的挑戰,金融涉及大量的教育,不容出錯,所以銀行業的文化非常小心翼翼。但同時也需要新的技術來提高工作效率。科技賦能金融行業還涉及到大數據的精準營銷,如何去反欺詐、去防範風險,都面臨着非常多的挑戰。此外,還有數據的使用權、擁有權以及用戶隐私等問題,都需要深入思考。周健表示,銀行要創新,有三方面非常關鍵:了解客戶各方面的需求、運用技術手段以及提供銀行的決策層深刻的洞察,即作為銀行管理層,面對客戶需求,可以利用技術實現,就實現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