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清華五道口大灣區(深圳)金融論壇成功舉辦

時間: 2023-07-05 14:30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2023年5月11日,清華五道口大灣區(深圳)金融論壇在深圳前海成功舉辦。論壇由Betvictor中文版主辦,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深圳分行、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北京清控金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承辦,深圳經濟特區金融學會提供學術支持,《清華金融評論》作為官方媒體。

論壇邀請到19位來自金融監管機構、金融學界以及金融業界的權威專家,聚焦“創新 開放 合作——金融助力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金融助力大灣區發展提供前瞻思考和探索可能路徑。金融監管部門、深圳市政府有關部門及金融機構共200餘名代表參加了論壇。

圖為論壇現場

全體大會上,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Betvictor中文版黨委委員、金融發展與監管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清華金融評論》執行主編張偉代表主辦方緻歡迎辭。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區黨工委書記,南山區委書記曾湃做領導緻辭。中信銀行黨委副書記、常務副行長(代為履行行長職責)劉成,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陳維民,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鄭浩劍分别發表主旨演講。同時,出席全體大會的領導嘉賓還有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行長,國家外彙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局長溫信祥,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經濟部部長徐衛剛,以及深圳市政府、各區領導代表、人民銀行深圳中支、銀保監局、各承辦單位的代表嘉賓。全體大會由深圳廣電集團主持人馬一主持。

張偉:凝心聚智,共謀良策,金融助力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圖為張偉

張偉在歡迎辭中表示,金融創新是優化資源配置的強大引擎,金融開放是建設金融強國的必由之路,金融合作是暢通經濟血脈的重要抓手。本屆清華五道口大灣區(深圳)金融論壇論壇選址在前海,以“創新 開放 合作——金融助力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廣邀專家學者,共議大灣區金融熱點,為大灣區經濟金融的發展提供前瞻思考。

劉成: 創新綜合金融服務,助力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圖為劉成

劉成以“創新綜合金融服務,助力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為題發表了主旨發言。劉成表示,在“高質量發展示範地”這一使命引領下,大灣區對高質量金融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為進一步做好金融服務大灣區建議:第一,加強政策引導,共建科創企業成長培育體系;第二,加強市場一體化,共促綜合金融服務能力提升;第三,加強交流合作,共築大灣區金融生态。

周誠君:中國的跨國企業在全球布局時,要激勵其更多使用人民币

圖為周誠君

周誠君指出,在全球化進程中,會有更多中國企業在全球布局,進行産業轉移和價值升級,形成一大批中國本土的世界級和跨國企業,對于這種産業轉移要持一定的支持态度。在産業轉移中,中國的跨國企業在全球産業鍊、供應鍊中将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中國的企業在全球布局時,要激勵其更多使用人民币,幫助其管理風險,降低成本,優化資源配置。

丁安華:大灣區在全球供應鍊重組中面臨新機遇與挑戰

圖為丁安華

丁安華以“全球供應鍊重組:大灣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發表演講,他表示,大灣區在全球供應鍊重組中面臨新機遇與挑戰,希望大灣區在全球供應鍊重組中守住供應鍊核心樞紐、研發中心、清算中心、結算合并中心的地位,成為供應鍊人才集中地,政府和企業應通過金融合作、互聯互通使大灣區在全球供應鍊重組中立于不敗之地。

鄭浩劍:開放、合作、互聯互通是金融科技的努力方向

圖為鄭浩劍

鄭浩劍表示,創新是引領支付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在支持實體經濟實現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十分重要。開放、合作、互聯互通是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金融科技的努力方向。助企利民是金融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初心和使命,建議大灣區積極探索跨境創新,為全國更多的創新起到帶頭引領作用。

分論壇1:跨境金融促進高水平開放

圖為分論壇1

“跨境金融促進高水平開放” 由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主持,同時邀請到廣州商學院名譽校長李曉,深圳高等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肖耿,中信金控财富管理部總經理,中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常戈,易方達基金董事長詹餘引,世紀證券董事長李劍峰,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副行長李一平進行主題發言并參與讨論交流。

李曉:大灣區将有三個重大轉變

圖為李曉

李曉表示,大灣區的未來,特别是在金融助力實業經濟發展方面,起碼将有三個重大轉變:從離岸市場為中心轉向在岸市場的創新建設與發展;從傳統金融業支撐的傳統制造業發展,轉向以現代金融業發展推動的現代智能制造業發展;從對外貿易、産業發展的引領者,轉向為以法治和市場規則制度改革創新開放為核心,即大灣區要成為未來40年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引領者。

肖耿:推進人民币國際化,提升國際市場的定價權

圖為肖耿

肖耿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現貨市場,但在大宗商品領域人民币跨境使用及在國際市場的定價權還須提高。要解決這個國際金融的痛點需要利用數字金融技術及交易平台,也需要利用香港及港币離岸金融市場。在聯系彙率制度下,港币與美元挂鈎,實際上就是在沒有數字技術的情況下創造的一個穩定币。港币和美元挂鈎在過去幫助了整個中國的對外開放及制造業的崛起,但在未來我們應該讓更多新的金融産品通過和人民币挂鈎的一個官方數字金融交易平台來推進。

常戈:延伸金融服務能力 助力大灣區發展

圖為常戈

常戈提出,應延伸金融服務能力,助力大灣區發展,将深圳和香港作為發展大灣區經濟的“雙核”,相互聯動形成循環。具體來看,首先,一體化推進資産管理、财富管理和綜合融資,以三環價值鍊形成合作網絡;其次,可從金融層面給予大灣區更多創新政策支持,實現更大發展;最後,數字化實踐是各項政策突破重要方向,可通過數字化介入實現金融功能上的疊代。

詹餘引:跨境金融發展有三條主線

圖為詹餘引

詹餘引表示,跨境金融發展的大前提是資本項目逐漸開放。跨境資産管理涉及監管部門、管理人、投資者等多個層面内容,在實踐過程具體包括三條主線:一是機構,實踐中起到連接投資者與市場的作用;二是市場,市場是逐步開放的過程,要逐步打通雙向投資渠道;三是産品,産品要面向大衆投資者,因而需要更嚴格的監管。

李劍峰:“前海金融30條”特别接地氣 未來可以關注四方面機遇

圖為李劍峰

李劍峰表示,“前海金融30條”和以往政策相比,在接地氣方面表現更為明顯,除了有宏觀層面的内容,還有更多可操作的規則。下一步“前海金融30條”落地過程中,有以下機會可以重點關注:第一,設立港資控股的理财子公司;第二,允許前海合作區内的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到香港上市融資;第三,探讨香港LPF等機制與前海QFLP高效銜接;第四,探讨OSA賬戶提供境外人民币貸款。

李一平:發展跨境金融 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

圖為李一平

李一平指出,銀行跨境金融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重點聚焦四方面:一是持續推進經常項目下跨境貿易和支付結算便利化創新,如貿易外彙收支便利化等,服務企業“走出去”和居民跨境消費需求;二是加大力度推動資本項目下跨境投融資業務,如一體化資金池、跨境資産轉讓、跨境理财通等;三是借助港澳等境外市場,大力發展跨境綠色金融;四是充分發揮大灣區人民币國際化窗口示範作用,持續創新優化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務。

分論壇2:科創金融助力科技自立自強

圖為分論壇2

“科創金融助力科技自立自強”分論壇由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Betvictor中文版黨委委員、金融發展與監管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清華金融評論》執行主編張偉主持,同時邀請到招商銀行總行普惠金融部副總經理範雨,中信銀行總行公司客戶部副總經理施小純,平安集團總經理助理兼首席投資官鄧斌,國信證券首席營銷官袁超,卓源資本創始合夥人兼董事長袁宏偉,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家園發展基金副總經理李實秋進行主題發言并參與讨論交流。

範雨:科技、産業、金融實現良性循環是重要發展方向

圖為範雨

範雨指出,科技、産業、金融實現良性循環是重要發展方向。他指出,科技企業需求可概括為 “上榜、強鍊、入園、出海”八個字。 “上榜”是協助科技企業上政府榜單,得到政府各類政策和獎金支持;“強鍊”是協助企業入鍊、融鍊,核心企業實現強鍊、補鍊;“入園”是讓企業得到園區優惠政策;“出海”是協助企業高水平出海。

施小純:商業銀行應以投資邏輯看待對科創企業信貸業務

圖為施小純

施小純分享了中信銀行在科創金融領域針對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提供特色服務的實踐。他表示,對于初期的初創企業,商業銀行的第一步是轉變風控邏輯,以投資邏輯看待此類信貸業務。對于成長期的科創企業,商業銀行應提供不止于信貸的服務,即提供“投行+商行”的服務。對于成熟期的科創企業,商業銀行應助力科創企業強鍊穩鍊固鍊。

鄧斌:保險業應通過多種渠道助力中國科技發展

圖為鄧斌

鄧斌表示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導方針,将創新鍊、産業鍊、人才鍊、資金鍊深度融合,保險業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助力中國科技發展。包括加大提升科技創新保險的力度,在風險保障方面創制更豐富更有針對性的保險産品,設立項目投資基金積極參與科技創新項目投資等。

袁超:加強資本市場投資端建設 助力科創企業發展

圖為袁超

袁超認為,加強資本市場投資端建設,助力科創企業發展,有四項工作可以開展:第一,從個人居民投資角度,需要政府、媒體、金融機構共同對老百姓進行投資知識普及教育。第二,從各級政府角度,需要大力發展引導基金。第三,從機構角度,要考慮進一步放寬中長期資金權益類投資上限。第四,從監管角度,應推出更多讓投資者得到流動性支持的措施。

袁宏偉:要運用“第一性原理”引導科技創新

圖為袁宏偉

袁宏偉表示,金融是社會資源分配的主要平台,科技創新的産生離不開金融資源的支持和生态的構建。同時,科技創新也在更新疊代打造金融創新生态。首先,要打造擁有新颠覆性力量的科技企業,必須将創新的基因融入到金融體系;其次,金融創新服務于科創,要對資源配置、資本所有方有足夠的吸引力;畢竟,資本的第一性原理是要創造回報。最後,希望能夠用“金融創新服務科技創新的第一性原理”設計出能夠吸引社會資源流入科技創新的全新金融産品和金融生态。

李實秋:助力科技企業成長需要PE基金精準投資

圖為李實秋

李實秋表示,在助力科技企業成長的實踐中,總結形成兩個思路:第一,要做好财務投資人。發揮好基金的專業優勢,把最稀缺的資源精準對接到可能成為“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上,通過資本賦能推動技術創新、研發和孵化,将切實解決“三個安全”問題及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争力企業的核心技術支撐問題。第二,做好産業投資人。通過搭建平台、對接資源,發揮加速器作用。可通過設立産融平台、産投研平台、政産研投平台等模式創新,更高效地實現資本、科技、産業的融合,更精準、更有力推動科技企業成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