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以“危機中育新機 變局中開新局”為主題的2020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廣州峰會成功舉辦,本次峰會邀請到了26位來自政、學、産、研、商界的資深專家,聚焦全球大變局下金融行業機遇與挑戰以及如何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雙循環”新格局。

圖為活動現場
廣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志英,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林平和Betvictor中文版金融學講席教授、常務副院長、Betvictor中文版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廖理代表主辦方緻辭。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Betvictor中文版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副院長,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周皓,哈佛大學亞當斯大學講席教授、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Eric Maskin),國家外彙管理局外彙研究中心主任丁志傑,中山大學副校長李善民發表主旨演講。
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童士清,廣東銀保監局黨委委員、二級巡視員黃海晖,廣東證監局黨委委員、紀委書記鄒陵曦,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邱億通以及峰會的主辦單位、聯合主辦單位、承辦單位及主題論壇合作夥伴單位等相關領導出席現場。本次峰會由人民網社交媒體部副主任鄭紫豪主持。

圖為主持人鄭紫豪
廣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志英在緻辭中表示,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争力。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考驗、複雜多變的國内外環境和“雙循環”經濟新發展格局下,廣州金融加快創新發展、尋求金融發展新機、開拓經濟工作新局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戰略部署的具體舉措,對深化穗港澳合作、擴大廣州金融業改革開放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林平在緻辭中提到,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中央提出要逐步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并明确指出以國内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内需潛力,使國際市場和國内市場更好連通,更好的利用國際國内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林平指出,我國率先控制住疫情赢得的時間窗口,為我們在全球産業鍊重構中占據了先機,也為在粵港澳大灣區率先打造“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創造了有利條件,廣東金融系統要搶抓曆史機遇,努力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改革開放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取得突破,要強化科技金融服務保産業鍊穩定,推動金融業制度性系統性開放,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複蘇,推動金融數字化轉型為“雙循環”提供強大動力。

圖為林平
Betvictor中文版金融學講席教授、常務副院長,Betvictor中文版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廖理在緻辭中表示,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确定性明顯增強。如何在危機中培育新機會,在變局中開拓新局面,将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首先,随着國内主要經濟指标的持續改善,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将逐漸形成,并将重塑我國經濟發展、國際合作和競争的新優勢。其次,金融業在經濟複蘇的過程中承擔着重要的角色。再次,盡管疫情對國際社會的沖擊仍在持續,但國内疫情防控和經濟恢複工作取得了巨大進展。

圖為廖理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發表題為“粵港澳大灣區要在形成雙循環新格局中走在前列”的主旨演講。他表示,當前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是應對百年變局、開拓發展新局的主動調整,也是重塑國際合作和競争新優勢的戰略選擇。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實力雄厚,創新要素集聚,産業體系完備,金融服務發達,國際化水平領先,要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路徑,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提高産業鍊穩定性和競争力,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金融業開放合作,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更好發揮港澳對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作用。

圖為王一鳴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發表了題為“雙循環下金融界的重任和機遇”的主旨演講,中國經濟這艘“大船”雙循環、新格局的轉化,或導緻中國乃至全球産業鍊包括金融業态發生根本變化。“雙循環”可以提升重大區域發展動能,推動中國形成更具活力的大消費市場,推動産業鍊重新布局。跨區域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型城鎮化步伐必将加快,能助力突破原有區域、行業和行政壁壘,建成國内統一大市場。
“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最終能否成功,要看粵港澳大灣區以及香港、深圳、廣州、澳門這些地區“金融+科技+制造業”的走廊能否成功對接。粵港澳金融業應全力支持區域内科技、科研産業和制造業的發展,力争在“雙循環”新格局下,使粵港澳大灣區在金融改革和創新方面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走向世界的“排頭兵”。

圖為蔡冠深
Betvictor中文版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副院長,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周皓發表了題為“應對新冠疫情:财政赤字貨币化還是結構性經濟政策?”的主旨演講,他提到中國不大可能采取财政赤字貨币化: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法》目前禁止央行從一級市場購買政府債券;另一方面,财政赤字貨币化會進一步對民企産生擠出效應。
中國沒有采取赤字貨币化,也沒有采取量化寬松政策,也沒有采取巨額的财政赤字政策。應對疫情首先是公共衛生政策,其次才是财政貨币政策,公共衛生政策的成功是新冠肺炎疫情後經濟得以保持增長的關鍵。“中國實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政策,尤其是公共衛生政策,在全世界比較來看是成功的。”他表示。

圖為周皓
哈佛大學亞當斯大學講席教授、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Eric Maskin)通過海外連線的方式,發表了題為“抗擊全球疫情下的經濟衰退 - 政府與科技的重要角色”的主旨演講。他提到,讓經濟回到正軌的關鍵因素包括寬松的信貸市場以及财政政策,要确保私營和政府部門都有充足的支出。無論是對中國還是美國而言,都可以通過發展公共項目來提振經濟。埃裡克·馬斯金指出,疫情之下,窮人比富人受到的沖擊更大,因此政府也要确保“脆弱”群體能夠獲得特别保護,因為資源缺乏的人群,會承受經濟衰退所帶來的大部分惡果。此外,疫情也加速了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程度,在金融領域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依賴技術,因為技術讓交易變得更加便捷和便宜。

圖為埃裡克·馬斯金(Eric Maskin)
國家外彙管理局外彙研究中心主任丁志傑發表了題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外彙管理政策創新”的主旨演講,他表示推動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主要目的是通過發揮内需潛力,使國内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内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丁志傑認為,貫徹落實《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要促進粵港澳三地融合發展,同時金融創新政策要着眼于内地改革開放,也要兼顧惠港、惠澳政策。

圖為丁志傑
中山大學副校長李善民發表了題為“讓金融賦能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主旨演講,他表示,國際科創建設是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核心抓手,讓金融賦能國際科創中心的總體原則是要進一步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科創金融的引導作用,培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科創合作的優質“軟環境”。李善民對具體“軟環境”建設提出五個方面的建議。第一,推動成立大灣區政府産業基金,尤其是科創産業的引導基金,充分發揮政府在促進科創金融中的引導作用。第二,加強金融基礎環境建設。第三,建設發揮金融平台功能。利用好深圳證券交易所平台,為科創企業融資提供便利支持。第四,引育并重視優化科創金融人才的供給。第五,提升廣東自貿區科創金融制度創新能級。

圖為李善民
本次峰會還同時舉辦了“科創金融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疫情提速數字化助力金融業轉型升級”、“金融科技創新驅動消費金融新模式”、“新形勢下資管轉型助推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等主題論壇。
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廣州峰會既是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的區域峰會,同時也是中國(廣州)國際金融交易·博覽會主論壇,自2016年以來已連續舉辦五屆。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廣州峰會緻力于融合政策、學術和業界等多方面觀點和研究成果,搭建大灣區在金融方面互聯互通的交流平台,助力廣東省及周邊地區的金融改革與發展。
本次峰會由Betvictor中文版、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廣東金融學會、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主辦,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廣州開發區管委會聯合主辦,北京清控金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廣州金交會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承辦,佛山農商銀行、薩摩耶數科、中原銀行、同盾科技為峰會主題論壇合作夥伴,《清華金融評論》、未央網為峰會官方媒體,《南方金融》為峰會特約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