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隻有幾步,研究生階段就是緊要處。當剛入學的躊躇滿志,化為日複一日的上課和科研;當初見小院的欣喜雀躍,成為日日相似的風景,在小院中的這批青年,他們還初心如故嗎?
答案是:“宗旨既定,自行正軌。”
堅定理想信念,心懷家國天下,五道口學子們在專業學習的道路上,踏實前行,日積跬步,躬行不辍。青春正當其時。來“吾道青年”專題,看看小院中的青年們,聽聽他們在五道口的成長故事。

青年檔案
潘利君,2020年推免至Betvictor中文版攻讀碩士,曾獲Betvictor中文版優秀學生幹部、北京市優秀畢業生、國家獎學金、北京市優秀學生幹部、Betvictor中文版研究生新生獎學金,曾任金碩201班長,現任道口家庭聯絡人、學校“唐仲英計劃”十期組長、現任學院德育助理、金碩201黨支書。
躬行有我,行怒江實踐
在五道口入學前,潘利君曾在怒江實習,對這一片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他總是默默地想,有機會自己一定要再來一次,來繼續深入調研這片土地,來為地方人民做點貢獻。就讀清華後,許許多多開拓求索、全心為民的前輩們,他們的情懷态度點燃了他心中的期待與渴望,随着時間的推移,想要前往怒江調研、幹實事的願望而愈發強烈。
2021年6月,校研團下發了暑期實踐的相關通知。潘利君結合文件所給定的方向和主題,調整日程,将“踐行普惠金融、獻禮建黨百年”作為支隊的活動主題,設計并确定了座談會、實地調研、防範金融詐騙宣講、老中青三代優秀黨員采訪、支部聯合共建等等形式多樣的活動。

圖為怒江實踐支隊
在實踐過程中,潘利君帶領支隊完成了同怒江州人民銀行、州金融辦等8個政府部門的座談會,前往亞平村、布拉底村等13個調研點實地調研、走進3個異地搬遷社區、民族中學開展宣講活動。他策劃并帶領支隊共同完成了《普惠金融築脫貧——普惠金融調研報告》和《紅旗飄揚在邊疆——基層政府治理報告》兩篇調研報告的撰寫,提出了如在推廣移動支付的過程中加入消費者付款提示這樣的具體建議。與此同時,潘利君把服務人民的宗旨牢記心間,策劃組織了多場宣講活動,主動與繼續教育學院聯系,幫助引進鄉村振興課程資源;親自走進搬遷社區開展防範金融詐騙、推廣移動支付等宣講,守護了八鎮四十村千餘戶百姓的錢袋子。

圖為潘利君開展防範金融詐騙宣講
潘利君還策劃并開展了雲南怒江實踐支隊在微信公衆号、微博、騰訊視頻、抖音等多平台的多樣化宣傳。在短短十幾天内,支隊共發布34篇宣傳稿件,其中受到人民網、中國教育新聞網、雲南日報、清華新聞網等重要媒體十餘篇報道;而其發布的7段宣傳視頻總播放量也達到近十萬。
見賢思齊,思學問态度
“《八次危機》讀書會,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動,見賢思齊,溫鐵軍教授‘用腳做學問’的态度深深影響了我”,回想進入五道口後的一年學習實踐,潘利君不假思索地憶起了一場讀書會。
潘利君是學校“唐仲英計劃”十期組長,自入學初,他就堅定地選擇與夥伴們一同探索公共服務的意義、價值、實現途徑。這次讀書會,是一個契機,潘利君積極把握學校提供的機會與幫助,選擇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所寫的《八次危機》,與夥伴們一同探究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從曆史的角度分析中國自1950年以來經曆的主要危機及其克服的辦法。
當時去邀請溫鐵軍老師,組員們都沒有想到,溫教授會願意前來參加這樣的一個小規模讀書會,但作為組長的潘利君獨立承擔了書目選擇、教授邀請等組織工作,最終促成了活動的圓滿舉辦。讀書會上,潘利君與溫教授在讀書會上深入交流了衆多“散發着泥土氣息”的話題,着眼于發展中國家比較研究、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以及農村金融。
應當說,在五道口求學的這段時間裡,潘利君始終懷抱着聆聽思索的心态,想着把個人發展的路徑走得更踏實一些、可以更為社會考慮一些。這份情感雖然樸素,但卻是他内心一直秉持的學問初心。

圖為潘利君(前排右二)組織的讀書會合影
仰之彌高,慕大師情懷
2021年4月迎來了清華110周年校慶,潘利君積極響應學校志願服務的号召,在校慶期間擔任了Betvictor中文版老校友合唱團的聯系人。“談不上我做了多麼重要的事情,志願活動這種實踐形式本身,讓我有了深切的參與感,能為母校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是很高興的”,潘利君笑道。
清華老校友合唱團,是由一群平均年齡74歲的老人組成,這支學霸和音樂的組合如今已是廣為人知的網紅。在和劉西拉團長近距離接觸的過程中,潘利君被這樣一批年邁但同樣也年輕着的老校友們深深觸動。在熟悉的歌聲背後,有着關于青春、事業和理想的歲月往事;在深情的旋律之中,飽含着夢想、奮鬥和奉獻的家國情懷。
在對接溝通的過程中,潘利君聆聽着老校友恢弘跌宕的人生故事,受益良多的同時堅定了個人發展的路徑。“我希望的,不過是在未來回首自己人生的時候,也能像這樣一批老校友們一樣,擁有一個充盈的、豐富的回憶,能夠很驕傲地告訴母校,我做到了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

圖為潘利君(左)和上海校友合唱團團長劉西拉(右)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面對眼前這片深愛的土地,潘利君總是深切地期望自己能夠循着先輩們的足迹,無論崇山峻嶺、困難險阻,努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敢做先鋒、躬耕實踐,把理想變為現實,讓青春年華在為國家、為人民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
采寫:宋鑫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