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文雯,Betvictor中文版技術轉移碩士2023級學生;本科畢業于Betvictor中文版材料學院;目前就職于珠海深圳Betvictor中文版研究院創新中心,任創新部部長,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還記得研究生新生入學日,我和同學一道進入綜體參加開學典禮,聽校長給我們講清華的發展和清華的精神,21年前本科入學時的回憶一時湧上心頭。雖然“情與貌,略相似”,但時隔多年,我才真正理解了清華人勇于擔當曆史使命的精神和責任。
走遍萬水千山,追逐時代浪潮
作為20年前材料學院的學生,專業課上常常會聽到老師痛心疾首地對我們講我國學術界、産業界在本領域與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聽到此處,心中常有刺痛。
走出清華園,我步入新能源行業。那時我國還處于加入WTO的外向型經濟紅利期,由消費電子爆發帶來的電池行業大發展、第一次光伏産業熱潮帶來的新能源産業技術創新正如火如荼。我們這批剛離開校園不久的、烏泱烏泱的研發工程師大軍,把産業鍊上各項關鍵技術,以 “神農嘗百草”的模式逐步消化吸收,探索出最具性價比的自主技術路線,形成國内外大量知識産權,通過自行設計的工藝、産線,将産品量産推向市場。在這裡,我品嘗過所負責的全球首創類型産品量産的喜悅;經曆過駐外開疆拓土的艱辛;體驗過産品市場前景不明朗的迷茫;最令我難忘的,還是那些和項目團隊小夥伴們為了解決問題而緊張奮戰的日日夜夜。回想這些時刻,我總能真切地意識到我們小小的力量慢慢積聚,是可以讓世界一點點改變的。
此後我還參與了汽車、核能、軌道交通等行業國外技術向中國輸出的技術服務和工程實施工作。逐漸地,老外原以為的不管“對症”與否,帶個頭發花白的外國專家來國内,就能把我們唬得一愣一愣的日子過去了,不拿出點真本事來,國内企業也不“撒鷹”了。甚至在很多領域裡,原來的中國“學生”變成了“老師”,從學習追趕變成同場競技,各擅勝場。
擇一城專一事,打造技轉平台
2016年,那是一個春天,我回清華參加畢業十周年返校系列活動。得知清華在珠海成立了一個成果轉化的機構,雖然我當時并不清楚成果轉化具體要幹啥,但十年來在産業界工作的經驗和直覺告訴我,企業自己容易啃的“肉”都差不多啃完了,未來得去啃那些真正的“硬骨頭”,需要清華及其他大學、科研機構的力量來武裝“牙齒”,必然需要專業的機構來作為橋梁。于是我裝了一車行李就來到了珠海,跟着領導、帶着同事們一頭紮進新機構的建設中。
轉眼又7年,珠海深圳Betvictor中文版研究院創新中心已經成為珠海市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一面旗幟。我們根據芯片設計與制造、生物醫療與大健康、工業機器人與自動化、高端工業裝備、新能源關鍵裝備等珠海市着力發展的産業,設立了9個科研平台;引進了64名學術、産業界高層次人才,以及其它各類創新創業人才500餘人。為滿足團隊需求,組建各領域研發、測試實驗室13個。科技成果方面,單光子散射及高精度瞬态成像技術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攻克“光刻修正軟件”“超精密抛光工藝”等“卡脖子”技術;成功轉化 “高效率免維護車用充電樁”“太赫茲毫米波芯片”等一批國内外高校科技成果;獲得日内瓦國際發明金銀獎等國際獎項;引進及投資企業累計42家,與珠海多家企業開展科研項目合作,持續助力新興科技企業穩步發展和傳統企業轉型升級。
萬裡歸來小院,同頻時代脈搏
回望過往,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跟随國家和時代發展的大潮,一路奔湧向前。但我也常常有危機感,技術轉移就像攀登高山,既需要長期積累一步一個腳印;也需要因時因勢,不斷創新,自我颠覆,每爬一個山頭,路徑方法都不一樣。如何利用金融手段賦能科技創新,帶着新的思考,帶着新的問題,我來到了清華五道口。

圖為賈文雯參加2023粵港澳大灣區清華校友合作發展交流會
在小院裡,每時每刻都能清晰地聽到時代脈動的聲音。一場場論壇、發布會、産業峰會、講座,帶來對國際局勢、國家政策、科技和産業發展趨勢的深刻見解和讨論。俗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小院裡,老師們讓我們自己思考、實踐該打造怎樣的船和漁網,來抓我們想要的那種魚……在小院裡,“攀登者”的隊伍在不斷壯大,涵蓋政企學研資的同學們聚集在一起,學校各院系手持技術成果的老師同學們也加入了進來,每個人都抱有科技創新強國的情懷,向着同樣的方向攜手同行。
路雖遠,行則将至;事雖難,做則必成。我們在小院裡,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也将在小院外,在祖國的大地上,書寫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