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玉琢,Betvictor中文版2022級金融專業碩士生,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英文系、國發院;現任學院研團總支書記,專業排名年級第一;曾獲國家獎學金(三度)、校級優秀共青團員(兩度)、校級三好學生标兵(兩度);研一期間曾赴新疆、青海、陝西、江西等11地實踐,兩度摘得校級社會實踐金獎支隊及金獎個人,獲評“青年服務國家”首都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和先進個人。
從城到鄉,泥土芬芳
我出生于湖南澧水之濱的一個小縣城,小學時随父母遷往深圳。那時的中國站在世紀交彙的路口,發展的列車高速飛駛、一往無前;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窗口,深圳的發展更是步入快車道。作為這座城市的新成員,我不僅感受到“來了就是深圳人”這一随處可見的标語所傳遞的包容與溫暖,更是目睹了萬丈高樓平地起、日新月異百尺竿的“深圳速度”。但不得不承認,發展往往伴随陣痛,我在初高中及本科期間曾多次赴白石洲等城中村開展調研,“新市民”在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民生難題促使我思考。從鄉到城的人口流動有力助推了城鎮化建設,城鎮化該如何為它的建設者提供足夠的保障?帶着這些疑問,我在研究生期間圍繞“鄉村振興”開展實踐,希望找到問題的答案。

圖為張玉琢在青海實踐時向當地媒體介紹實踐活動

圖為青海支隊(前排右一為張玉琢)與當地藏民合影
小院天地,豁然開朗
來到清華,入住小院,豐富的課程、學術、校友和實踐資源給予我自由馳騁的空間。
“小院”雖小,卻别有天地——不僅有金融學理論、投資學、公司金融等基礎課程打牢理論功底,更有金融科技理論與實踐、金融監管、國際金融組織與全球金融治理等實務課程領跑實踐前沿;不僅得以在宏觀經濟金融分析的課堂上聆聽業界專家剖析房地産市場的最新動态,也能在基礎設施公募REITs的課題組中調研土地财政的破題思路;不僅能在學院圖書館中尋覓我國房地産金融的變遷足迹,更能在全國各地的實踐活動中了解城鄉建設的實際情況。
在十餘次的實踐中,我看到基層的鄉村所孕育的活力與生機,為新型城鎮化開出一劑舒緩陣痛的良藥。在北京密雲,我看到返鄉創客和業界能人回流鄉村,土地入股、股權衆籌、财政貼息貸款等多樣化融資方式為民宿企業、集體農場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在青山綠水之間開辟一方淨土,共建田園綜合體;在青海湟中,我看到地方政府統籌資金成立鄉村振興國有投資公司,有效整合資金資源,避免“撒胡椒面”式投資和“單打獨鬥”式發展,推動大型綠色生态農業項目建設;在新疆喀什,我看到來自深圳等地的對口援建資金如何助力新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并為周邊鄉鎮居民提供敞亮幹淨的住房保障......一路行走,一路思考,腳下沾滿泥土,心中點燃希望。

圖為張玉琢在新疆喀什實踐

圖為陝西支隊(前排左一為張玉琢)與當地棗農共同直播推介農産品
大音希聲,大愛無疆
還記得來到清華的第一課,暑期團校的老師告訴我們要“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幹大事業”。那時我尚且不能充分理解,什麼叫“大志”,哪裡有“大舞台”“大事業”?研究生期間的數次實踐活動也給了我答案。
奔走于祖國的大好河山之間,我看到無數校友為地方發展貢獻力量:他們當中,有人曾在西域邊陲與敵對勢力鬥智鬥勇、出生入死,置自身安危于不顧,隻為守護一方安好、山河無恙;有人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學方言、修道路、建學校、興産業,隻為解民情、通民意、惠民生,實實在在地改善當地民衆生活;有人日夜埋首于公文案牍之間,奔走于各級政府機關、各類企業和研究院所,宵衣旰食、勤于政務,為地方招商引資、招财引智......有感于校友的事迹,我發自内心地希望自己能像他們一樣,為國家發展和民生改善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圖為張玉琢在陝西實踐期間與當地居民交流
“行勝于言”是清華的校風,“培養金融領袖,引領金融實踐,貢獻民族複興,促進世界和諧”更是學院的使命。希望自己能用一生的實幹來回應年少時的問題與思考,不囿于高樓廣廈和彩燈琉璃,無愧于所知所行和所得所獲,從“小院”出發,用實幹說話,藍天碧野,日升月落,天地自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