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即将開始的新學期,你是不是已經在心裡悄悄許願,希望可以不那麼“卷”?

由内卷化(involution)衍生出的“卷”如今已成為日常中的高頻詞,被滲透到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凡是涉及到考試、求職、評級等的場景中,總會聽到與“内卷”相關的詞彙。
萬物皆可“内卷”為何會引起我們的共鳴?
作為即将入學的萌新們,在拿到這份offer前就已經是在考研或保研的競争中占據上風,對于競争中的“内卷”早已爛熟于心。除此之外,還面臨着來自家長、同輩群體以及社會的多方壓力源,再加上新生代處在互聯網和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之下,自媒體的販賣焦慮更是讓人無處躲藏。高精度的算法,讓每個人在自己所關注的領域中不斷打轉,“如何拿到高質量實習”、“怎樣刷出高績點”等極速追求目标和結果的内容更加壓得人喘息不得。

對于已經完成本科階段學習的同學們來說,“卷”可謂無縫隙地全程貫穿在過往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的場景或許你會覺得似曾相識:
Ø 課程論文規定字數為5000,别的同學寫了8000,我就要寫10000
Ø 同門課的同學今天學了5小時,我就要學8小時
Ø 宿舍舍友12點熄燈,我也要打手電看書到淩晨2點
當然這種“内卷”并不隻是體現在學習方面,社團活動、社工實踐、暑期實習、公益行動、調研比賽等,每個方面都在“卷”,同學們都希望在行為上要求自己比别人做得更“多”一點,或者比别人做得更“好”一些。仿佛成為“全能型選手”才能夠在社會上立足,尋找得到符合自己社會期望的工作。
看到這些例子是不是你已經開始緊張了?不想要簡單的進行“自我重複”,也不希望追求沒有發展的“增長”,更不想卷入到“非理性的内部競争”中……
“被玩壞了”的内卷,原來是什麼樣的?
“内卷化”一詞的英文是involution,該詞源于拉丁語involutum,原本的意思是“轉或卷起來”(郭繼強,2007)。學術界最初将“内卷化”應用于某種農業經濟過程的概括,起源自格爾茨(Clifford Geertz)1963年出版的一部研究印度尼西亞的作品,即《農業的内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印度尼西亞生态變遷的過程》(劉世定、邱澤奇,2004)。格爾茨在《農業内卷化》中将“内卷化”作為“一個分析概念,即一個既有的形态,由于内部細節過分的精細而使得形态本身獲得了剛性”,以此來形容印度尼西亞爪哇地區“由于農業無法向外延擴展,緻使勞動力不斷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産”的過程(Geertz,1963:80-82)。

在中國的研究領域中,曆史學家黃宗智在其著作《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将内卷化概括為“無發展的增長”,或者說“過密型增長”(黃宗智,2000/1990:77)。此後,國内社會科學界常用“内卷化”來對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社會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進行剖析。比如黃宗智(2021)再議“内卷化”問題時提到與内卷化真正對立的是創新,因為目前的應試現狀和官僚主義化治理都體現了創新層面的匮乏,破解内卷之局有賴于創新。
不想再“卷”了,我該如何跳出這個怪圈呢?
- 掌控自己的節奏,不盲目與他人比較
對于“内卷”一詞的高頻率使用而言,目前大家談論内卷可能更多的是一種“調侃”,而不是真 正意義上的“卷”。就像很多同學已經在思考,如何能夠更加高效合理地“卷”,更多的是從心理層面上想要規避盲目而無意義的競争局面,想要突破,去争取有質量以及對自我有提升的理性競争,所以我們不鼓勵沒有發展的進步或者增長,鼓勵的是有價值有意義的進步。
從群體期待的角度而言,即将入學的同學們更加希望同輩群體的内部相似度更高,比如說大家都是“躺平”人,或者都是“不卷”的好夥伴,這是對于他人的一種期望。畢竟在同輩群體壓力之下成長起來的都是抗壓性與抗逆力較強的一批人,其實面對他人施加給自己的壓力也并不可怕,因為這樣更能夠幫助自己看清自己所處的位置,對于自己有更加清醒的認知。
- 增強自我認知,正确定位自身
在接下來的研究生階段中,理性思考自己真正适合的是什麼,清醒地認識自己,并沿着自身适合的方向縱向深入和發展。學校并沒有要求每位學生都要成長為“全才”,或者是方方面面都成為第一。真正重要的是堅持自己所喜歡的,并發揮自身長處,這樣才能夠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從而跳出盲目與他人競争的局面。

- 轉換思考角度,豁然應對壓力
遇到壓力是難以避免的,可以适時給予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凡事看得更開一些,對于考試的結果不必太過糾結等等。如果遇到了失敗或者挫折,可以試圖将自己放進宏大的人類宇宙長河之中來看,這樣自己的遭遇其實隻是非常微小的一個部分。換一個角度或者是換一種思路後,或許就會豁然開朗,變得更加通透。

- 感受真實生活,釋放内卷壓力
對于剛進入新階段的同學們而言,可以适當地給自己留一些空間,适時地跳出“卷”速過高的圈層,去放慢腳步,體味生活,真正建立和大自然以及社會的接觸,比如減少在宿舍裡“自閉”和刷手機的時間,出去走走,感受一下北京的曆史文化,讓自己對于生活有更強的真實感。也可以在學習或者實習間隙,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不帶功利性目的的事情,是真正願意花時間去探索、去嘗試,能夠提升自身幸福感,感覺到快樂的活動。

“卷”亦有道,化“卷”為動力
内卷并不可怕,面對内卷最有力的法寶是夯實基礎,穩紮穩打,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将“卷”轉化為促進自身進步和發展的動力,修煉自身,明确找到自己的不足。專注自身,提高個人的軟實力和硬實力,“内卷”難題自然不攻自破。

(清華五道口學生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供稿)
參考文獻
[1] GEERTZ C.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M]. Berkeley, Calif.: Published for 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b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3.
[2]郭繼強.“内卷化”概念新理解[J].社會學研究,2007(03):194-208+245-246.
[3]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0.
[4]黃宗智. 再論内卷化,兼論去内卷化[J]. 開放時代, 2021, (1):157-168,8.
[5]劉世定,邱澤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會學研究,2004(05):9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