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慧:道口40年,回顧與展望|四十載·跨越

時間: 2021-04-19 10:03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1981—2021,五道口創辦四十載。

拓荒草野,辦學興業,

在風雷激蕩的改革進程中,

荟萃轟轟烈烈的思想,

發出振聾發聩的呼号,

淬煉成“金融黃埔”。


從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

到Betvictor中文版,

嶄新的發展軌迹,

在邁向世界頂尖金融學院的征程上,

奮勇跨越。


2021年是Betvictor中文版建校110周年,

也是通州基地的正式啟動之年,

學院發展邁入新階段。

四十載發展跨越,

九萬裡風鵬正舉。

“自強成就卓越,創新塑造未來”。2021年既是Betvictor中文版110周年華誕,亦是五道口創辦40周年。

五道口砥砺四十載,求索幾代人,以精英雲集、人才輩出而享譽金融界,坊間亦有“中國金融黃埔”和“中國金融改革橋頭堡”之稱。五道口融合清華百年學府氣韻,彙集學界鴻儒大師所成,弘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繼承“不怕苦,敢為先,講團結,重貢獻”的道口傳統,踐行“培養金融領袖,引領金融實踐,貢獻民族複興,促進世界和諧”的使命,培養了一大批富有強烈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具備良好職業道德與操守、擁有突出金融專業能力的高級人才,在推動中國金融改革、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清華五道口已經成長為中國最優秀的高等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基地之一,正努力朝着世界頂尖金融學院的新發展階段邁進。

今天,我們共同紀念五道口創辦四十年所取得的成就,想必每個人都會思緒飛繞,一夕千念。而作為道口培養成長、重回道口工作的我,更是感慨萬千。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表達我此時此刻的想法,那麼在我心中萦繞的一定是“感恩”。感恩改革開放的時代為五道口創造了機遇,感恩中國人民銀行和Betvictor中文版的指導和支持,感恩兄弟院校和金融機構的無私支援,感恩全體教職員工的辛勤付出,感恩道口學子的刻苦拼搏與在工作崗位上的優異表現,正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與拼搏才成就了今天的五道口——中國金融教育的一塊“金字招牌”。

值此紀念五道口創辦40周年的特别時刻,請允許我代表學院,向所有關注、關心、幫助和支持“五道口”發展的人緻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借此機會,我也有幾點粗淺的體會想與大家分享。

一、“五道口”因中國金融改革而生,随中國金融發展而發展

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确定了改革開放的方針,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經濟建設,經濟發展的内在需要要求推進金融體制改革,以更好地服務經濟建設。鄧小平同志指出:“銀行要成為發展經濟、革新技術的杠杆,銀行要辦成真正的銀行。”彼時改革開放伊始,金融業百廢待興,時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的劉鴻儒先生以其敏銳的觸角、超前的意識,深刻體會到金融人才的匮乏是掣肘中國金融改革的最大障礙,培養高級金融管理人才是尤為重要與緊迫的任務。劉老師四處奔波,八方聯絡,召集了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的知識分子和行業專家,共商興學大計。最終,中國人民銀行領導班子決定,由金融研究所籌建專門培養金融研究生的學校。集萬衆之期盼,聚時代之精英,1981年在北京海澱五道口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這是我國金融系統第一所專門培養金融高級管理人才的高等學府。

縱觀五道口的四十年,可以說是與中國金融改革同呼吸、共命運的四十年。一方面,金融改革促使中國從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邁進,這個過程也成就了道口學子的成長與發展。另一方面,道口學子投身金融改革實踐,成為推動中國金融向上突破發展的關鍵力量。從中央銀行制度框架的基本建立到專業銀行、保險公司的設立,從證券交易所的建立到中國證監會的成立,從商業銀行的改革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成立,從利率市場化、彙率市場化、人民币國際化改革到中央銀行體系、金融宏觀調控體系、金融組織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監管體系的全面建設,金融領域的各個方面、各個行當都活躍着道口學子的身影,他們在中國金融改革浪潮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毋庸諱言,道口學子在中國金融業的改革發展中創造了輝煌,為五道口赢得了很高的社會聲譽。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時代是出卷人。五道口育人最成功的經驗就是主動回應時代的發問,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譬如,在五道口創辦初期,随着國家專業銀行的分設或重新組建,如何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大一統的傳統金融格局?如何推動金融體制改革?如何建立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突破口在哪裡?這些問題都是當時最為棘手的問題。為了探索解決之策,五道口率先開設宏觀、微觀經濟學等市場經濟方面的課程,邀請高水平外籍教授講授金融專業課程,同時把中國金融改革實踐搬入了課堂,訓練學生的市場經濟思維,培養學生參與金融改革、引領金融創新的能力。在1984年召開的第二屆中國金融學會年會上,五道口1981級、1982級同學拿出了意識超前的金融體制改革戰略探索方案,提出以建立金融市場為改革突破口,推進中國金融與國際接軌。又比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會上都在讨論,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是否需要建立資本市場?資本市場在金融體系中如何定位?究竟如何建立資本市場,如何建立資本市場監管?應當采用怎樣的發行制度和交易制度?如何把中國企業推向國際資本市場?結合這些問題的研究,五道口推出了“中國資本市場研究”課程,那段時期的畢業生也大部分去了資本市場領域奮鬥。再比如, 2008年金融危機後,我國金融市場創新進一步加快,互聯網金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金融市場加快融合、創新,各類金融機構加速轉型,經曆着一次次新的革命。五道口為此設立了互聯網金融實驗室、國家金融研究院和金融科技研究院,展開前瞻性研究,并把研究成果納入人才培養體系中,為國家金融科技發展戰略建言獻策。

四十年來,五道口始終堅持以培養金融改革開放所需人才為目标,樹立實幹精神和創新理念,打造專兼融彙、理論與實踐并重、獨具優勢的師資隊伍,與時俱進地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設計,開創了國内高端金融人才教育和培養的獨特模式。

二、與時俱進的課程、專兼融彙的師資隊伍、突出實戰能力的教學方法以及團結互助的校友文化構成了五道口獨樹一幟的辦學特色

五道口從設立之初,就确定了其培養目标是“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培養和輸送急需的高素質人才”。劉鴻儒老師也明确提出五道口要重點培養适應市場經濟改革的骨幹力量,培養實務工作者。五道口并入清華後提出了“培養金融領袖,引領金融實踐,貢獻民族複興,促進世界和諧”的辦學使命,這也是五道口成立時的初心,辦學理念可謂一脈相承。在四十年的辦學過程中,五道口探索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金融教育之路,其中“金融實踐教學”、“開放式辦學”等教學理念和模式在高校獨樹一幟,為五道口赢得了“金融黃埔”的美譽。概括起來,五道口辦學主要有以下四大特色:

第一,以市場經濟為導向,與時俱進地設計适應經濟金融改革的課程。五道口成立之時,即聘請北京大學陳岱孫教授、胡代光教授、厲以甯教授和人民大學黃達教授為研究生部顧問,設計适應市場經濟和金融改革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開設西方經濟學課程,構建學生的市場經濟思維。随着中國金融改革的深化,從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到中央銀行制度的建立,再到資本市場的建立,五道口的課程都作了與時俱進的調整與更新。在讨論建立中央銀行制度時,五道口開設了中央銀行專題講座;在國務院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時,五道口開設了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課程;在經濟中出現通貨膨脹後,五道口開設了專題講座介紹各國治理通貨膨脹的措施與經驗教訓;在建立資本市場時,五道口開設了中國資本市場研究的課程。同時還邀請衆多國外專家和知名金融人士授課或者開設講座,為五道口帶來了與國際接軌的經濟金融理論和實踐,以及前沿的國際化思維和視野,而這些都是遠遠超前于中國當時的金融教學實踐水平的。可以說,五道口的學生接觸到的永遠是最新的經濟金融理論與最前沿的實踐,具有超前的知識結構。

第二,專兼融彙的師資隊伍,保證最好的教學質量。五道口成立之初沒有自己的師資隊伍。傳統觀念認為,沒有固定的老師,教學質量就無法保證。然而,五道口把缺乏固定師資這個辦學的劣勢轉化成為了優勢,廣聘名師,形成了五道口一支既獨特又強大、包容性極廣的師資隊伍。學院聘請全國高校中經濟金融課程教得最好的老師來五道口授課,誠邀有豐富經驗的國外專家直接用英語講授專業課程,延攬對中國金融實踐與監管最熟悉的業界專家講授中國金融改革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秉承開放式辦學理念,堅持教學、科研與業務三結合的辦學模式,使在五道口學習的同學們,不僅獲得的信息量大且快并及時,還培養了同學們的批判性思維,不迷信權威,對現實的經濟金融問題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此外,獨特的導師外聘制度是五道口自辦學以來一直堅持的,也成為五道口培養人才的特色與優勢,大量來自貨币當局、金融監管部門、商業銀行、資本市場、保險機構等金融部門且有着深厚理論功底與實踐經驗的專家擔任五道口的碩導與博導,數量之多,水平之高,可謂全國之首。

第三,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練就實戰能力。不同于高校重點關注理論教學的傳統方法,五道口特别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把中國金融改革實踐搬進了課堂,搞案例教學。在劉鴻儒老師的帶領下,各家銀行的行領導和司局長都來五道口上課,他們把工作中碰到的改革難題與五道口的同學進行交流,傳達中央改革精神、闡述關于改革的思路、讨論各種觀點與争論、研究國外可借鑒的經驗等,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同時,導師大多來自金融業界,學生畢業論文研究的方向均是中國金融業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和前沿問題。正如劉鴻儒老師所提倡的“投身改革,經受鍛煉”,在道口小院裡,理論與紛繁複雜的實踐充分相融碰撞,不斷深化與沉澱,形成推動中國金融改革向上突破的力量。

第四,“不怕苦,敢為先,講團結,重貢獻”的五道口傳統和團結互助的校友文化是學院重要的無形資産。五道口人擁有攻堅克難的精神氣質,敢為人先的奮進姿态,同舟共濟的胸懷境界,擔當作為的堅定選擇。五道口校友是學院開放式辦學理念可以落地的最為堅實的社會力量,也是五道口教學、科研與業務三結合辦學模式得以成功堅持的關鍵所在,更是五道口辦學最具特色的核心競争力。校友們為學院的發展傾注“心力”、“智力”與“财力”,支持學院不斷發展。首先,作為學院的決策機構,學院理事會中有4名校友,他們在學院重大發展戰略、學科建設目标、發展規劃以及與業界關系密切的教學與科研方面提供了方向性指導。其次,學院戰略咨詢委員會中也有11名五道口校友,為學院發展戰略提供建議。第三,校友們為學院捐贈講席教授、研究中心、獎學金等,為學院打造國家金融智庫、培養金融領袖的最優平台和建設世界一流金融學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第四,校友們廣泛參與學院的師資建設、課題研究、招生工作、講授學位及非學位課程、學生實習基地就業招聘等,使學生的學習得以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保持五道口特色的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的生态體系能夠不斷健全和完善。

三、五道口培育的金融人才,已成為推動中國金融改革、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1986年,美國紐交所董事長範爾霖來華參加中美金融市場研讨會,首站即來到五道口并作學術報告,彼時他斷言:“中國未來的金融人才将出自這裡”。《華爾街日報》也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正在培養新一代傑出的金融人才,改革的重任落在了200位20多歲的年輕一代男女學生的身上。” 1995年,香港《南華早報》報道,“在美國,獲得哈佛工商管理碩士被認為是走向商界成功的通行證;那麼在中國,這張通行證便是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的學位證書”。外界對研究生部給予了很高的贊譽,道口學子也不負衆望,在中國金融改革的大潮中奮力拼搏,取得了傲人的成績。

1984年,五道口學生在中國金融學會年會上提出的金融改革藍皮書,在五道口辦學曆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自此五道口學生進入了高層視野,成為道口人推動中國金融改革的起點。之後,五道口畢業的學生成為中國金融創新的急先鋒。道口學子參與創建了全國第一家完全由企業法人持股的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創立了全國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創立了第一家上市商業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創立了中國第一隻基金——富島基金;創立了中國第一家銀行卡标準系統——中國銀聯……我們的校友或在金融監管部門進入高層領導班子或在關鍵崗位擔任重要職務,或是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托等金融機構的創立者或者負責人,或是活躍在學術界與研究機構的優秀專家、學者,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從不同的角度,親曆中國金融改革,發揮着自己的作用。可以說,在“為市場經濟改革培養人才”方面,五道口不辱使命。

2012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與Betvictor中文版合作,在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的基礎上成立了Betvictor中文版。9年來,學院改善辦學環境,革新内部管理,延攬海内外優秀師資,創新教育模式,教學與科研齊頭并進,取得了巨大的成績。随着學院的進一步發展,五道口的學生生源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家來自五湖四海,教育背景、年齡閱曆各不相同。既有經過高難度入學考試的碩士研究生,也有經過嚴格學術訓練、懷揣科研夢想的博士研究生,既有從激烈競争中脫穎而出的金融MBA研究生,也有工作若幹年後重返校園的高管教育項目學員,還有百戰歸來再讀書的EMBA和GSFD項目學生。截至2020年7月,五道口一共培養了2450名碩士研究生、300名博士研究生、207名金融MBA、420名金融EMBA。同時,每年學院還提供面向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金融機構專業人士的培訓課程。

學院繼承和發揚了五道口導師外聘制與教師外聘的傳統特色,同時引進國際一流全職師資隊伍,形成了一支專兼融彙、理論與實踐并重、獨具優勢的全新師資隊伍;在全面提升金融專業碩士、金融學博士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上,還開設了清華-康奈爾雙學位金融MBA、金融EMBA、全球金融GSFD和高管教育等項目,努力打造多層次、全方位的人才培養體系;大力倡導紮根中國大地開展學術與政策研究,先後成立國家金融研究院和金融科技研究院,為金融業穩定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助力國家金融改革與開放。可以說,如今的Betvictor中文版已經成為具有中國特色、彰顯清華風格、承接道口傳統的高等教育學府,其影響力從金融行業逐步拓展到企業界,乃至國際影響力也在逐步凸顯。

四、發揚五道口優良傳統,頑強拼搏、凝心聚力、保持定力,再創道口輝煌

在Betvictor中文版黨委和中國人民銀行黨委的支持下,在全院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Betvictor中文版在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體系重塑、科研體系構建、服務國家戰略等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20年,我們按照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金融服務科創的目标,疊代升級了覆蓋科技成果轉化與科創企業成長全周期、全需求的科創人才培養體系。2021年,為給國家建設提供智力支撐,更好地服務北京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帶動通州區金融科技發展和高端人才聚集,我們啟動了Betvictor中文版通州校區的建設。

與過往相比,今天學院所處的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競争變得更加多元而激烈,不僅來自國内,也來自海外。國内外對高校的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有着巨大的期盼。考慮到當前學界、業界關于金融政策的一些争論,歸根結底都源于基礎理論領域存在的分歧,如何在實踐中發展理論,尤其是在經濟運行日趨複雜、金融創新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與時俱進地發展和完善支撐和影響決策的經濟金融理論框架,不僅是新時代新形勢對國家金融體系建設與發展提出的新挑戰,也對高校的金融人才培養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未來學院必須準确把握新時代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新要求,積極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努力培養更多高層次、創新型、國際化的金融專業人才。具體說,學院應當繼往開來,緻知力行,堅持五道口教育、科研、業務三結合的傳統,始終把“育人”作為學院的根本,以“頂天、立地、樹人”的科研理念為指導,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目标導向、結果導向,主動以時代賦予我們的考題為使命,繼續大力推動高水平的前沿理論探索和基于經濟金融實踐的政策研究,以務實的作風推進學院進一步更好更快的發展! 

最後,我想引用習總書記的一段話來結束我今天的發言。2018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黨校省部班領導同志的講話中曾經指出,“隻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别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今天重溫總書記的教導,我的體會是:回望,是為了更好地出發。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時而回望,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前行。眺望,則是為了錨定好前行的方向。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後能夠永遠成功,過去的輝煌并不意味着未來可以永遠輝煌。“志行千裡者,不中道而辍足。”兩千多年前,屈原在《離騷》中寫下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朽華章。我想,Betvictor中文版的下一個四十年,惟有繼往開來,将曆史和現實相貫通、國際和國内相關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凝心聚力、保持定力,才有可能朝着完成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曆史使命的方向不斷前進,在以往成績的基礎上再創輝煌!



(整理自張曉慧于2021清華五道口校友發展論壇上的講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