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中國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實踐,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道路,中國金融問題也受到國内外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這種背景下,新結構金融學應運而生。
新結構金融學,是指從中國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制度技術條件出發,以漸進式、雙軌制改革的總體思路,來研究中國特有的金融市場問題、金融政策制定、金融體制變遷、以及金融主體行為。
為推動新結構金融學的發展,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成立了新結構金融學研究中心(下文簡稱“中心”),旨在為經濟學者在金融領域搭建交流學術思想、創新學術成果的平台,力争把中心建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内引領中國金融問題研究的學術高地和政策智庫。中心由“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創始人林毅夫教授擔任中心名譽主任,Betvictor中文版教授周皓擔任中心主任。

圖為新結構金融學研究中心首次座談會參會學者合影
理論構建
中心名譽主任林毅夫教授在“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中指出,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問題時,經濟體的要素禀賦(包括人力、資本、自然資源等)及結構尤其重要,決定了該經濟體相對于其它經濟體的比較優勢,而且影響了技術和産業的升級,應當作為重要的變量放入研究框架之中。
而金融學領域的研究涉及到一系列金融機構和金融産品構成的金融系統。金融系統是具有結構的,這種結構涵蓋的内容包括市場結構、投資者結構、監管機制以及法律法規的設置等。
對經濟發展處于某一特定階段的國家而言,研究一個具有特定禀賦結構的經濟體所需要的最優金融安排與結構,能夠幫助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取得快速的、可持續的增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個研究課題和“新結構經濟學”緊密相關,故将其命名為“新結構金融學”。
研究方向
“新結構金融學”關注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問題。例如,在當前經濟發展階段,中國的金融結構是否達到最優?若沒有達到最優,那背後的原因和機制是什麼?又應該如何通過政策來實現最優?除此之外,行政、組織、宣傳、制度上的配合和配套也十分重要。
聚焦到具體的問題,周皓教授指出,在當前中國經濟背景下,反腐、影子銀行以及地方政府債務都是最近十年中國金融領域最有争議、最難解決,而且未來改革一定會涉及的三個熱點。

圖為新結構金融學課程大綱

圖為周皓教授在MIT學術年會上介紹新結構金融學及相關研究成果
代表研究成果
李波、王正位、周皓:《中國反腐運動及向非國有企業的信貸分配》(China’s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and Credit Reallocation to non-SOEs)
研究發現,随着中國反腐運動的推進,高效率的非國有企業相對于低效率的國有企業更容易獲得銀行貸款。因此,反腐運動提高了信貸分配的效率,進而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王浩、王紅林、王立升、周皓:《影子銀行:中國利率市場化雙軌改革機制》(Shadow banking : China’s Dual-Track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研究發現,中國的影子銀行并非像西方一樣是市場自發,而是政府在金融改革中的一種雙軌制制度設計,由此可以實現由管控利率到浮動利率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