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響出疏桐,又到盛夏光年,
紫藤小院中,蟬鳴伴随告别聲,
——清華五道口,我畢業了。
離歌漸起,分别将至,曲終人不散。
無論你走得多麼遠,我們的心總連在一起。
紙短情長,伏惟珍重。
臨别之際,畢業生們分享自己的故事——
“二十四五歲的年紀,我們還很年輕,擁有無限的可能,但也到了該獨立走出社會,承擔責任的時候。保持好奇,保持進取,希望若幹年後重聚學院,我們都帶着精彩的故事。”

吳彥琦,Betvictor中文版優秀畢業生,2017級金融專業碩士,獲得Betvictor中文版優秀碩士論文、Betvictor中文版新生一等獎學金、綜合二類獎學金、社會實踐銀獎支隊,畢業後将前往騰訊科技有限公司從事金融科技相關工作。
對五道口的第一印象是2012年本科入學前,在成府路上看到了一座紅樓和上頭金光閃閃的大字标牌,當時18歲的我在“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Betvictor中文版”的牌匾前,肅然起敬,心生向往。五年後我終于推開了這扇門,成為清華五道口的一員。小院中學習的時光飛逝,今天我竟然要和她道别了。
加入研讨小組,同輩激勵共同成長
在鬧市中甯靜的小院裡,我和同學們度過了兩年充實而快樂的時光。五道口的老師們既是優秀而負有社會責任感的學者,也是循循善誘、關心後輩成長的導師。在課堂上,我們學習前沿的研究方法和學術成果,也在一個個案例中了解金融業界發展。在課後的交談中,我們交流職業發展和人生道路的困惑,在前輩們的關懷和引導下逐漸明了自己的選擇,邁出從學校到社會的關鍵一步。
在進入五道口不久,我就加入了學院同學們發起成立的研讨小組。研讨小組的成立,是為了承襲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的師兄師姐們勇于鑽研經濟金融前沿問題的傳統,也是為了凝聚、引導學院各個年級的同學關注時政、積極參與學術研究。我們的研讨小組頻繁發起讨論活動,大家就國企改革、土地流轉、農村金融等話題開展探讨與研究,并分享自己在下鄉調研過程中對農村經濟與社會的觀察。在五道口的求學經曆中,這種前輩傳授、同輩激勵貫穿其中,幫助我們不斷成長。
五道口的同學們優秀而可愛,我們一起通宵達旦地做案例、集中自習互相講解準備考試,一起模拟面試找工作,也一起郊遊、聚會、談天說地,和他們度過的時光是這兩年裡最美好的回憶。

行走中國大地,金融實踐是更大的課堂
讀書,行路。在學校的課業之外,我參加了赴廣東肇慶、台灣、河南南街村等地的多次調研,探究普惠金融、農村集體經濟、鄉村文化教育的實際發展狀況。在下鄉時我觀察到,很多農戶缺乏金融觀念和教育,也難以獲得适合他們的金融服務。有的村民會把剛撥下來的扶貧款用來買酒,會宰殺掉幫助他們發展養殖而發放的豬苗,外出打工的錢總是被輕易揮霍,而在家人的疾病襲來時,他們就會被被瞬間擊垮。對于另一些人,他們也許有不錯的創業點子,試圖利用鄉村的生态環境和民族文化發家緻富,但卻缺乏原始的資金投入,以他們的信用背景難以在傳統的金融風控體系下獲得支持。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因為有了這些腳踏實地的親身體驗,我對“金融”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角色,有了更深的思考。我曾經以為,金融從業者們大都西裝革履地出入高檔寫字樓,但是,金融應當更接地氣,成為服務普通民衆、小微企業的工具;金融關心的不應當隻是報表和數字,而是背後的一個個鮮活的、可能并不“聰明”、“理性”,甚至與模型假設相距甚遠的人。

畢業前往騰訊,金融科技學以緻用
這樣的理念在學院的課程和交流中逐漸落地,并最終影響了我的研究興趣與職業選擇。廖理老師在課堂上介紹了國内外金融科技發展的最新情況,在一個個具體案例中,我們了解到科技手段和互聯網組織形式對傳統金融的影響與沖擊,金融科技的發展或許可以讓更多的人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為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在我的導師朱甯老師的行為金融學課上,“人”作為研究對象,不再是隻會根據效用最大化進行計算的理性個體,而會受情緒、語言、暗示等各種因素影響,這些因素在設計金融産品、提供金融服務的過程中都應當進行考慮。在我的畢業論文中,我就選擇了金融科技與行為金融的結合點,研究頭部互聯網基金銷售平台上的投資者在基金選擇時可能出現的行為偏好。畢業後,我将前往騰訊從事金融科技業務相關工作,希望利用自己的金融知識,幫助人們逐漸形成理财觀念,為更多普通投資者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走出五道口的校園,我十幾年的學生生涯即将告一段落,懷揣感恩之心離開學院,進入一片更大的舞台。二十四五歲的年紀,我們還很年輕,擁有無限的可能,但也到了該獨立走出社會,承擔責任的時候。保持好奇,保持進取,希望若幹年後重聚學院,我們都帶着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