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編自中央廣播電台經濟之聲對朱曉冬的采訪
朱曉冬,Betvictor中文版訪問學者,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發展與宏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長期研究增長與發展、宏觀經濟學、公共經濟、金融經濟等。
記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體系的構建經曆了一個高速發展過程。您認為跟發達國家的銀行業體系相比,我們現在的距離還有多遠?
朱曉冬:不能完全跟發達國家比較,因為我們的經濟結構跟發達國家不太一樣。在目前的發展階段,中小企業對我國經濟還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資本市場還不夠發達,中小企業很難到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我們還是需要有更多的中小型銀行。
記者:随着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各種外資銀行紛紛進入,從現在來看,這給我國的金融業績帶來了什麼?
朱曉冬:首先帶來的是對銀行的人力資本的提升。很多外資銀行是注資到我們的四大國有銀行,他們把很多管理方法也帶到國内來,使得國内銀行的專業化程度提高很快。
記者:今年4月召開的博鳌亞洲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決定在擴大開放方面采取一些新的重大舉措,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也公布了11項将在今年落地的金融開放措施,其中有四項就是涉及到銀行業開放的。在這個時間點上選擇進一步擴大銀行業的開放,這當中的邏輯和意義是什麼?
朱曉冬:我覺得很有意思。上一次銀行開放的時候,正面臨着一個危機。就是九三、九四年整頓以後,當時的國内銀行的壞賬特别高,那時很多人說中國的金融體系要跨掉。當時的做法,一個是通過外彙儲備來重新提供資本,另一個就是吸引外資。那麼現在,一方面是為了提高競争,回應國外的要求,開放市場。另一方面我想也是國内的銀行體系本身的杠杆率太高。
記者:進一步開放之後,肯定會迎來更多的競争,中資銀行在這當中它的機會和挑戰是什麼?
朱曉冬: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引進外資,不是解決方法。但是他們可能會對進一步提高銀行業效率,減少銀行業壟斷利潤有好處。
記者:總體來看,現在中國的銀行是多了還是少了?
朱曉冬:我覺得正規的城市的大銀行不多。但是現在需要提高競争性,城商銀行、股份制銀行等等,要允許他們能夠在更大的經營範圍,可以在相對相同的一個水平線上和大銀行競争。另一方面,我們的小型銀行還是太少了,就像以前的城市信用社這樣的小銀行,我覺得我們還是需要更多這樣的銀行來支持中小企業,靠大銀行支持中小企業是很難的。
記者:未來多發展中小型銀行,是應該以政府為主導還是可以放權給新興機構?
朱曉冬:我不認為應該靠政府主導。實際上政府也開始再放開一些。問題在于這個門檻太高,門檻一高進來的都是大銀行,所以關鍵是要降低門檻,能夠允許這些小的銀行進來。
記者:但是門檻低了大家會擔心風險?
朱曉冬:風險肯定是有。但是我們看到美國也很多小的地區性銀行,但實際上他們的風險反倒比大銀行低,金融危機都是大銀行搞出來的,不是小銀行搞出來的。并不是沒有監管,還是要有監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