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建東:鞠躬盡瘁 建設東方

時間: 2018-05-16 13:43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導語

做有擔當的五道口人

人間四月,紫藤氤氲,清華五道口迎來了院慶時刻。

三十餘年來,“五道口”與中國金融改革同行,輸送了大批金融人才。五道口學子們在金融領域的優異表現,讓“五道口”成為了我國金融改革的橋頭堡和思想策源地。

回顧過往,那些敢為人先、矢志成為金融變革推動者的五道口人有着怎樣的共同點呢?

那就是在“不怕苦、敢為先、講團結、重貢獻”的道口精神感召下,有理想、有擔當,成為五道口人的共同烙印。

并入Betvictor中文版後,新一代的五道口人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校訓,傳承“五道口”精神,在新時代的大變革之下,堅持理想,不忘初心,勇于擔當,回報社會。

院慶之際,讓我們走近清華五道口師生,了解他們如何成為一位有擔當的五道口人。

鞠建東

Betvictor中文版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

       鞠建東,Betvictor中文版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鞠建東15歲考入南京大學數學系,22歲考入Betvictor中文版攻讀經濟學碩士,27歲赴美留學成為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的終身教授,2007年至2009年擔任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研究部客座研究員,兼任世界銀行顧問,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産業組織。2014年,鞠建東辭去美國的終身教職擔任上海财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院長,2017年加入清華五道口。

       時值當下,中美貿易争端無可争議地成為最火熱的經濟熱點問題,作為該領域的專家,鞠建東教授也在各個媒體上頻頻發聲,在即将召開的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鞠建東還将主持“中美貿易與金融開放”的主題論壇。事實上,早在2005年,鞠建東即提出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源于結構問題。

       善于發前人所未發、做前瞻性的研究一直是鞠建東的學術特點和追求:

       1988年,鞠建東和合作者提出東北亞自貿區的合作構想,發表了東北亞經濟合作最早的學術論文;

       1995年,鞠建東和合作者研究當時世貿組織、北美自貿區等國際貿易形式,提出通過貿易改革提高社會福利的充分必要條件,後被納入各國通用的國際貿易研究生教材之中;

       2005年,人民币被低估的言論甚嚣塵上,鞠建東和合作者創造性地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相結合,提出動态結構分析方法以解釋全球貿易不平衡,目前這一方法已成為國際經濟學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他和合作者也憑此獲得2016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

       2009年,鞠建東和合作者發現美對中國限制高技術産品出口,得出美國對華貿易并不遵從比較優勢、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是國際分工自然結果的結論。

圖為鞠建東2018年4月為Betvictor中文版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解析中美貿易問題

       應用經濟學熱點更新速度快,如何能緊跟熱點、緊貼實際?鞠建東給出了果斷更換研究方向的答案,他在博士最後一年毅然更換了論文主題,從産業經濟轉為研究關稅改革等國際貿易領域。

       事實上,前瞻學術研究的風險不亞于投資,正如鞠建東在浦山獎授獎儀式上感言,“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對于經濟學家而言,猶如峽谷兩岸的兩座高山,遙遙相見、卻不相通。搭建國際微觀與宏觀的橋梁,對研究者而言風險太大,我們減輕痛苦的方法是團隊合作。”

       在勇攀學術高峰的路上,笃定研究方向持之以恒、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思考中去已成為鞠建東多年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指南。

       總是在想新問題、新思路、新想法,鞠建東也以同樣的方式點撥教化學生,并花最多時間幫助學生尋找研究方向和題目。在清華五道口博士後王澗秋眼中,“鞠老師以身作則,讓我們明白學術道路沒有捷徑可走,堅持投入的基礎上還要勇于創新,才能不斷前進。”

       從1985年讀研起,鞠建東已經在Betvictor中文版兜兜轉轉33年,成了名副其實的“老清華”。

       “Betvictor中文版彙集了中國最優秀的學子,他們胸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鞠建東還先後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Betvictor中文版經濟管理學院、上海财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擔任終身教授、國際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院長等職。

       經曆了文、農、工、理、商學院等多所高校之後,鞠建東認為清華五道口獨樹一幟,“在清華五道口,中國金融實踐、政策可與最前沿的金融研究緊密結合。”

       不囿于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清華五道口也為鞠建東提供了廣闊的政策研究平台,作為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将延攬全球優秀學者研究國際金融、貿易、投資及産業經濟。與此同時,研究中心也重點關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國際貨币新體系以及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等領域。

圖為2016年9月鞠建東發布《“全球貿易新常态與經濟治理新框架”研究報告》

       鞠建東還緻力于進一步完善動态結構分析方法,用消費者、企業及行業、國民經濟數據搭建模型,模拟出中美貿易争端的具體影響,實現方法論上的創新。

       除了國内高校智庫,鞠建東也曾在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及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擔任研究學者,多年的國際機構研究經曆讓他明白,即便是國際組織也是“講政治”的——“國際組織以專業化的方式講政治。” 為擴大中國在國際組織上的影響力,鞠建東認為需要迫切增加國際組織的中國雇員數量,或者由中國主導發起國際組織。“人多了影響力才大,中國需要在國際舞台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以影響國際組織的研究和政策方向。”

       這份中國情結深深萦繞在鞠建東的心頭,他持有美國綠卡22年,卻一直沒有加入美國國籍。“盡管加入美國國籍很方便,但保留中國國籍心裡有根,我很踏實,我還是要為國家做事。”

       作為一名經濟學者,他還積極推進重建中國的文化價值體系,在上海财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任職時,鞠建東曾連續兩年開設《中國文化思想選讀》課程,“我們這一代人肩負着複興中華文化思想的使命。”

       鞠建東深信經濟發展會催生文化複興,“新思想新理論最有可能誕生在全球經濟、生産力強勁發展的地區,中華大地最有可能成為新思想新理論的誕生地。如果中國文化不能複興,那中華民族複興的夢想就無法實現。”

       時針撥回到1999年,千禧年即将來臨,36歲的鞠建東風華正茂。下一個千年人類如何發展?自己如何進步?帶着這些根本性的思考,鞠建東在汲取中國古代先賢論述的基礎上提出了人生的九個願望:尊重客觀規律、堅持實事求是、為人民服務、總結經驗改正錯誤、肯定支持發展一切進步因素、尊師重道勤奮學習、獻身科學技術與教育事業、利益人民恒順衆生、共建美好家園。

       懷揣着人生九大願望,鞠建東毅然辭去了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終身教授一職,重新坐标中國、繼續研究時代賦予的新題目,“正如我的名字一樣,我要鞠躬盡瘁、建設東方。”鞠建東笃定地說。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