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7日,由Betvictor中文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金融科技大會(2017)在北京舉辦。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在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

李東榮就金融科技如何更好、更安全地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促進改革開放提出以下意見:1、樹立正确的發展理念和價值導向,使金融科技創新不跑偏、不迷路;2、構建風險防控和安全保障體系,讓金融科技的風險看得清、防得住;3、建立消費者保護和風險教育體系,讓金融科技的客戶懂金融、知風險;4、完善基礎設施和标準規則體系,讓金融科技生态更開放、更健康。
以下是現場演講實錄:
尊敬的朱民院長、姚期智院士,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我很高興出席“第二屆中國金融科技大會”。當前,正值全國全面落實《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和迎接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Betvictor中文版和國家金融研究院舉辦這次大會,彙集了來自學界、業界衆多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讨金融科技規範、健康發展的問題,我認為這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剛才朱民院長已經為本次大會做了一個很精彩的開幕演講,他從宏觀、發展的視角闡述了他對金融科技的認識。他提到“金融科技如何重塑金融生态”,我認為是講得非常好的,我深受啟發。下面,我也結合本人在金融工作中的實踐和思考,就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下,金融科技如何更好、更安全地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促進改革開放談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樹立正确的發展理念和價值導向,使金融科技創新不跑偏、不迷路。
我們都知道,金融業是一個與财富打交道的特殊行業,存在着高風險性、強側重性和内在脆弱性等特點,這決定了發展理念和價值導向在金融業活動中的極其重要性。形象地說,就如同天使與魔鬼之間的關系變化,可能一邊是天使,一邊就是魔鬼。
因此,金融創新如果缺乏正确的發展理念和價值導向,就很可能滑向自我循環、過度膨脹,甚至引緻經濟金融危機乃至社會危機的境地。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去堅持和體現這一發展理念?這裡就有一個衡量和評價的标準問題。我認為,所有的金融科技活動以及相關從事金融科技業務的行業機構、監管部門、行業自律組織,都應該将是否有利于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普惠水平、是否有利于提高金融風險管控能力、是否有利于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這“三個有利于”作為衡量和評判的基本原則,并按照這“三個有利于”的基本原則,積極、穩妥、有序地開展金融科技創新。要結合自身的競争優勢和資源禀賦,在多層次的金融市場和服務體系中找準定位、精準發力。
因此,所有從事金融業務的機構都不應該搞那種脫離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階段、超出自身風險管控能力的過度創新,也不能打着改革和創新的旗号搞脫離實體經濟需求、标新立異的所謂創新,更不允許打着改革和創新的旗号去搞那些誘惑和欺騙群衆、逃避法律監管、從事非法集資活動、破壞市場次序和社會穩定的僞創新。
二、構建風險防控和安全保障體系,讓金融科技的風險看得清、防得住。
剛才朱民院長做了很好的闡述,科技對我們的挑戰一方面給我們帶來很多福祉,另一方面也使我們面臨很多新的挑戰,如果我們不能夠正确地認識它、運用它,我們也會從中陷入很大的被動。
古往今來,技術往往都是雙刃劍。用得好可以促進發展、造福社會,用得不好可能帶來風險、危害安全。
在最近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别強調:防控金融風險是當前的一項主要工作任務。面對當前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由于網絡空間的開放性和互動性,金融科技創新也可能帶來業務、技術和網絡的三重風險疊加,這對金融安全和穩定會産生更大的沖擊。
為此,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對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過去,我們的金融風險在過去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很多都是局限于某一個局部的地區和局部的單位,但是現在通過互聯網(特别是移動互聯網的條件下),這種風險因素可以很迅速地傳染到其他的機構和關聯的行業,就像我們說的,現在的證券機構出現問題,保險機構出現問題,肯定是要影響到銀行機構,因為要通過銀行來作為存、貸、彙資金的通道,所以它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格局。甚至可能引發系統性的風險,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性網絡風險特征在過去金融業務還是手工操作和電算化的時代是無法想象的。
因此,在今天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到确保安全永遠是金融科技發展的生命線,防控風險永遠是金融科技從業者的必修課。我們應該從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高度,在監管部門和從業機構等多個層面充分地借鑒監管科技的理念和工具,建立産品測評、壓力測試、應用試點等管理機制,構建适用、管用的風險防控體系和安全保障體系,讓金融科技創新帶來的風險始終處于可管、可控的範圍内,從而維護我國的貨币流通次序和金融市場活動次序。
三、建立消費者保護和風險教育體系,讓金融科技的客戶懂金融、知風險。
金融科技在增強金融産品供給多樣性和多層次性的同時,還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将大量的長尾人群納入服務半徑,促進了普惠金融的發展。但是我們同時也要看到,在這些長尾人群中,大多數金融知識欠缺、風險意識不足、風險承受能力薄弱,消費者的保護和風險教育亟待加強。我們應該通過規範統一的信息披露、合同登記、風險提示等手段,去提高金融科技服務全流程的透明度,認真落實投資者适當性的要求。
要強調賣者有責,要以低收入人群農民等金融服務中的弱勢群體為重點,充分地依靠和發揮各種宣傳媒體工具的作用,分門别類地開展金融知識普及和精準教育,提高消費者的數字金融素養,引導樹立買者自負的投資理念。
此外,我們還應該着眼長遠,推進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我注意到現在從教育部和很多大專院校在教育課程的重新梳理、設置方面已經很重視把金融的一些知識、新學科納進來,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要實現金融知識普及抓早、抓小,早教育、早提防、早處置金融風險。
四、完善基礎設施和标準規則體系,讓金融科技生态更開放、更健康。
現代金融體系的發展越來越呈現出業态多樣、主體多元、高度關聯、動态平衡等與生态系統相似的特征(關于生态剛才朱民院長做了非常全面的闡述)。我們應該通過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标準規則的規範統一,增強金融科技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使得金融科技生态更加包容、開放和健康。要加大公共部門、社會資本等多元化投入。
進一步完善支付清算、信息通信等基礎設施體系,使金融服務能夠更加安全、可信、低成本的擴展到更廣泛的區域和群體,要按照穿透式、一緻性的原則,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監管規則體系。
按照這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所有的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所以,無論何種類型的從業機構,隻要是從事金融業務、提供金融服務,就必須接受基本一緻的市場準入政策和監管要求,要完善金融科技的統計監測和風險監測體系,持續地、動态地跟蹤金融科技的發展、演進和風險變化。
進一步加快金融科技的标準體系建設,提高金融科技在服務要素、産品定價、合同文本、信息安全、隐私保護、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标準化、規範化水平。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在國内外金融科技均還處于發展初期,還有許多基礎性的工作需要探索和推動,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願意與其他的金融行業自律組織一起,在國家金融監管部門的指導下,努力發揮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務水平、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等領域的作用和潛力,同時也高度關注金融科技應用可能帶來的風險和監管挑戰。我們願意和大家一起共同研究和推進金融科技穩中求進、進中求好,為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發展普惠經濟積極貢獻力量。
最後,預祝本次大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