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Betvictor中文版167名2017級金融專業碩士、金融學博士新生正在開展豐富的新生入學教育,他們包括131名金融專業碩士生和36名金融學博士生。其中,有50名碩士生是清華五道口和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聯合培養的首批學生。
他們是百裡挑一的菁英,濃縮了百轉千回、超越自我的奮鬥曆程,他們從海外、從軍營、從四面八方、各行各業彙聚五道口,讓我們走近這些莘莘學子,感受他們勃發的家國情懷,汲取他們身上生生不息的動力,重燃自己不滅的理想火燭吧!

張強是2017級聯合培養博士新生。工作實踐日新月異,對經濟專業知識的求索也愈加迫切,張強在日常繁重的工作之餘堅持學習,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他即将在學院開展基礎設施投融資等金融前沿問題的研究與深造。
在工作多年之後,能夠重回校園到Betvictor中文版攻讀博士對我來說既是激勵和肯定,更是全新的挑戰。回首備考過程,感覺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但正如開學時張曉燕老師說的,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入學之後,感覺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面。
我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分别就讀于浙江大學和同濟大學,專業為建築工程,一個與金融相去甚遠的專業。畢業之後進入國家審計署工作,主要從事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的審計工作。多年審計工作讓我接觸到了項目建設過程中各個環節,對項目投融資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深知資金的融通和安排對于一個項目能否順利投産運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實際工作中,我接觸到很多财政金融方面的實務,也從身邊的領導和同事身上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缺乏系統科學的經濟學方面的學習和訓練,感覺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厚度還有很大的欠缺,也限制了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深度。因此,接受一次完整系統的經濟學學科的學習訓練一直是我的願望。
能夠與五道口結緣,得益于周圍的同事朋友。2007年剛來北京時,有一次去Betvictor中文版看望我的同學,從五道口地鐵站下來路過小院的時候,同學指着紅樓介紹說“别看這個小院小,她在金融界的名氣很響亮呢。”後來逐漸了解了學院的情況,才發現清華五道口是一個尋求學術與業界互動的地方,始終踐行着金融研究的中國實踐。因此,這裡無疑是我們完善自身知識體系,提升自身研究能力和眼界的良好平台。
清華的精神是行勝于言。準備着手報考Betvictor中文版的時候,首先面對的第一關就是計量經濟學的考試,一門對數學有較高要求的經濟學課程。由于學院每年招收的聯合培養的博士名額較少,而報考學生衆多且優秀,要想在這場競争中勝出,必然要付出艱苦的努力,這不僅是和衆多報考者在比拼,更是和自己在比拼。
在備考過程中,我有兩點感受非常深刻,可供參考。一是對備考計劃的堅持非常重要。在确定報考五道口之後,我們往往需要制定一個備考計劃,但更重要的是計劃的執行,正所謂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對我來說,備考期間最大的困難來自于年齡。從學校畢業多年之後,重新撿起數理統計、矩陣論等數學工具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随着年齡的增長,自身的記憶力、專注力都有了很大的下降,學習時感覺比較吃力,但我的體會是開始進度慢一點沒關系,堅持每天學習,一點一點往前走,慢慢則會找到狀态,千萬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否則前功盡棄。二是充分利用互聯網學習平台。因為我是從零開始學習計量經濟學的,而五道口的考試沒有指定教材,所以在複習過程中我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學習方法,即圍繞一個專題開展學習。我先以靳雲彙老師的高級計量經濟學為基礎,主要圍繞基本概念、數學推理、經濟學運用等幾個方面,然後自己将這些知識點總結,形成自己的學習資料,以方便後期複習。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一些不能理解又無法找老師請教的問題,我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平台,通過網上的一些課件、例題來解決自己的疑惑。可以說,在這次備考過程中,沒有互聯網上這些學習資源的支持,我是無法完成這次備考任務的。
進入學院、特别是參加了學院組織的一些新生教育活動之後,我感到同學們都非常年輕和優秀,專業和從業背景也是各不相同,期待今後在集體學習中能夠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共同攜手向前。
學院擁有國際一流的全職師資,獨樹一幟的業界兼職導師優勢,又給我們設立了與國際一流商學院的相匹配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在感受到沉重的學習壓力的同時,相信我們一定能在五道口的學習中收獲頗豐。于我而言,希望自己能夠充分運用學院豐富的資源,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工作背景,認真向老師和同學們學習,争取在基礎設施投融資等金融前沿問題研究方面做出一點工作。
“生而有涯,學而無涯”,相信這段學習經曆将會成為我們每個人一段難忘的回憶。讓我們始終牢記“不怕苦,敢為先,講團結,重貢獻”的五道口精神,繼續用創新精神為國家貢獻青春、貢獻力量,在五道口小院中度過一段溫馨而有收獲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