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婧:重回五道口的往與望

時間: 2017-09-15 16:07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導語

       Betvictor中文版167名2017級金融專業碩士、金融學博士新生正在開展豐富的新生入學教育,他們包括131名金融專業碩士生和36名金融學博士生。其中,有50名碩士生是清華五道口和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聯合培養的首批學生。

       他們是百裡挑一的菁英,濃縮了百轉千回、超越自我的奮鬥曆程,他們從海外、從軍營、從四面八方、各行各業彙聚五道口,讓我們走近這些莘莘學子,感受他們勃發的家國情懷,汲取他們身上生生不息的動力,重燃自己不滅的理想火燭吧!

李逸婧


李逸婧,2017級金融學博士,2014-2016年曾在學院攻讀金融學碩士,讀研期間獲得唐立新獎學金、國家獎學金、互聯網金融方向一等獎學金和Betvictor中文版優秀畢業論文、兩校六院論文大賽金融分論壇第二名,2016年被評為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


2017年秋踏入五道口的我,既是新生,又是舊友。

自從7月份領到錄取通知書以來,我一直興奮地期待着以2017級五道口普博新生的身份重回道口。而事實上,作為2014級的五道口金融碩士,我已經是清華五道口的“老學姐”了。不僅如此,即使在碩士畢業後,我也始終沒有走遠,無論是銀行專場就業沙龍,還是吾道清春學生節,我都珍惜與小院兒剪不斷的紐帶。

幾年來,五道口承載着我回憶和成長——2013年暑假,我滿懷憧憬地第一次踏入成府路43号院參加保研夏令營,“要是真能來這裡讀書就好了”。

2014年秋,我期待滿滿地來到一号樓大廳報到,“終于來了,希望課程不要聽不懂”。

2015年春,我在小院裡行色匆匆、面帶憂慮,“這周又有案例報告要刷夜了,學生節視頻還沒寫完劇本,而且實習也找不到,暑假沒地方去了”。

2016年3月,我終于下決心拒掉了暑期留用,在三号樓多功能廳參加論文動員會,“啥?還有40天就要交論文了?我這還一筆沒動呢,連數據都沒有,完了要跪”。

2016年5月26日晚,我按照學術導師的建議在答辯前一天又對論文進行了修改,“其實做研究還真是很有趣,可惜這次有些倉促了”。

2016年7月,我在219宿舍等待幫忙搬家的師傅,戀戀不舍間,心裡隐約升騰起一絲希翼,“希望還有機會回來”。

幸運的是,一年之後我也真的回來了。從2016年11月報名統考開始,每次闖關都是再次接近五道口,每一次的成功也都給我信心和力量。

不過待到真正入學,我還是對博士生涯感到擔心、頗感壓力。聽着2017級博士資格考試改革和更高的博士要求,再對比自己薄弱的數學基礎,我隻能自我安慰這是一個絕佳的脫胎換骨的機會。看着博士同班1996年的年輕小鮮肉,再看着一個接一個結婚生子的研究生同學,我明白時間寶貴,豈敢揮霍。選擇回歸讀博,就是選擇了人生的困難模式,但經曆了這般“荒島求生”,又怎怕尋不見價值連城的人生寶藏?

重回五道口,不變的是敬畏,是歸屬,是情懷;而變化的是身份,是目标,是心态。

從就業導向的金融碩士,變成研究導向的金融博士,我知道自己需要多一分踏實,因為知識與能力的提升永遠不是一蹴而就的,踏實的提高遠比臨時抱佛腳的高分要有意義得多;我知道自己應該多一分堅持,因為學術研究的未知甚至比市場的波動更加不可捉摸,唯有堅持才能通向最終的柳暗花明;我知道必須給自己多一些要求,五年的時間既可能讓人習慣了渾水摸魚,又可能讓人培養出敏銳的研究嗅覺、搭建起嚴密的邏輯框架,而自我要求越多也就越接近後者。

張曉燕老師在給博士生的第一課上提到,博士學習可以改變人的三觀,使人具備更加嚴謹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也許現在的我無法看清五年後的自己是否能成為一個條理清晰、思路嚴謹的年輕學者,但我能做的就是幫助自己平穩度過讀博期間的每一次掙紮。期待自己成為合格的Betvictor中文版博士畢業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