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感言】楊斌:十年清華路,悠悠道口情

時間: 2017-07-06 14:22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楊斌,清華五道口2013級聯合培養博士,2017Betvictor中文版畢業慶典博士畢業生發言代表。現就職于國家開發銀行。

畢業季


十年清華路,悠悠道口情


時光荏苒,在五道口四年的博士生涯就要畫上圓滿的句号了。我們2013級聯合培養博士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一級,因為我們是第一屆Betvictor中文版與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培養項目的博士生,今年我的畢業也榮幸地成為了第一屆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畢業的聯合培養博士生。


對我個人而言,今年的畢業還有着更為深遠的紀念意義,我在Betvictor中文版度過了本科4年,研究生2年,加上工作之後又考上Betvictor中文版的聯合培養博士4年,剛好十年。十年的漫漫求學路,最終修成正果是在五道口這一神聖的殿堂,讓我倍感自豪和欣慰。記得在2002年我高考那一年,當我從郵遞員手中接過Betvictor中文版的錄取通知書時,通知書上“清華,是你一生的驕傲”一行大字格外耀眼,而今天我想說,“五道口”也将是我一生的驕傲!


回首往事,從一個工科生艱難地考上五道口博士,到今天能成為第一位畢業的博士生,真是感慨萬千,我把我想對五道口說的話總結為三個關鍵詞。


我想說的第一個關鍵詞是“緣分”


我的本科和研究生就讀于Betvictor中文版電子工程系,我2002年來到Betvictor中文版讀書,應該說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并沒有引起我這樣一個工科學生的注意。記憶中對她引起注意,是因為當時清華的同學班級聚餐經常到“儒雅酒樓”,一個現在已經變成了所有人的回憶的酒樓。那時候吃飯時,來到這個院子,看到了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的招牌,有的同學就會說起這是一個看似不起眼卻極其神秘的地方,她的考研成績比清華和北大還高,在這裡面讀書的學生将來都是金融界的人才。


我開始了解五道口源于我碩士快畢業時,我的一位外地同學讓我到研究生部幫他尋找考試的資料,在給他尋找各種資料的時候,我經常到這個小院來找認識不同的同學,收集資料,整理信息,開始知道五道口在中國金融界的地位,也開始真正敬佩起這一所黃埔軍校。再之後,我們都走上了工作崗位,我的那位同學沒能繼續堅持下去,而我卻在找工作時成功轉行,從一個電子工程師轉型為一位金融從業者,進入了國家開發銀行總行評審二局工作。工作之後,我突然覺得自己既然從事金融工作,還是應該有一個科班出身的背景,于是,我首先就想到了五道口,于是我開始下定決心報考五道口的博士。而這時,我才發現我幫我那位同學尋找的那些資料最終變成了我自己的真槍實彈,不得不說,這是一場天注定的緣分。


更大的緣分發生在報考五道口的2013年,筆試完面試的那一天早晨,我的妻子剛好臨産,我把她送到醫院之後立刻趕赴面試現場——通泰大廈,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和金融研究所的所在地。經過近1個小時的面試,我的導師趙海英老師問我還有什麼想說的時候,我說,今天是一個非常特别的日子,剛才我是從醫院的産房直接來到面試現場的,也許我的孩子今天就會出生,我希望我能考上五道口的博士,把她當成送給我孩子的第一份禮物。最終,我如願以償。今年的7.1日,我穿着博士學位服跟我的妻子、孩子一起參加了我的畢業典禮這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是五道口給予了我這份幸福。今天,我給清華的十年求學路也畫上了圓滿的句号,讓我沒有辜負五道口賜予的這份“緣分”。


我想講的第二個詞是“感謝”


感謝學校和學院的各級領導對我們的關懷,為我們創造了極好的條件,能夠安心讀書、專心學術;Betvictor中文版近年來的變化是令人矚目的,硬件條件、軟實力與我2002年讀本科時已經天壤之别。那個時候,我們很少有國際交流的機會,也沒有那麼多産學研聯動,而今天已經今非昔比,幾乎每名博士生都有海外交流的機會,學校也通過合作交流、企業實習等與知名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讓同學們能夠更早地與企業、與社會建立聯系,為将來職業生涯的發展鋪平道路。


從Betvictor中文版來說,變化更是日新月異,學院近年來在基礎設施、教師引進、學術資源建設、海外交流項目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為同學們打造了一流的學術氛圍,為我們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感謝學院的各位老師對我們的幫助,他們将學術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帶給了我們,在自身論文研究的重重壓力之下,做到教學和學術兩不誤,為我們樹立了為人、為學的标杆;記得我剛上的第一節課就是李波老師的《公司金融理論》,全英文授課,全新的理論體系,我基本一點沒聽懂;之後隻能靠課前預習,上課聽講并錄音,下課繼續重複學習才勉強跟上。但随着學習的深入,我逐步體會到了公司金融的魅力。我在國開行主要負責企業的授信評審,離不開對企業資本結構,公司治理、風險管理等的研究和分析,公司金融成了我受益最大的課程。我後來的博士論文《供應商主導型的供應鍊金融模式研究》也正是圍繞公司金融和管理科學的角度來研究供應鍊金融,正是因為文章既有理論模型,又能結合我在開發銀行工作中的業務模式,使得文章能夠發表在國内的權威雜志《金融研究》上。


感謝五道口的校友對學院和我們這些晚輩的支持和關懷,無論是校友捐贈還是校友論壇,或是學術沙龍,線下交流,都給我們開拓視野,豐富閱曆提供了堅實的平台,也給我們未來的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無論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到處都有五道口的校友會,到處都有含金量極高的校友活動,大家資源共享、互相提攜,讓身處五道口大家庭的每一員倍感溫暖。


衷心感謝我的導師趙海英教授對我多年來的關心和幫助、指導和教誨。趙老師博士畢業于美國馬裡蘭大學,曾在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任教,後又在證監會、中國工商銀行、中央彙金公司和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等工作多年,具有很強的學術和業界工作背景。趙老師總能在最關鍵的時刻給予我指點,在學術道路和人生道路上指引我前進,她的言傳身教将使我終生受益。


衷心感謝我父母、我的愛人和女兒對我博士學業的支持,我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給予家庭的關照實在太少,是她們給予了我莫大的支持,讓我堅持完成學業。


衷心感謝我在國家開發銀行的領導和同事對我的理解、支持與幫助。由于攻讀博士,我難免在工作和學業的安排上捉襟見肘,是領導給予了很多寬容和理解,讓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


感謝所有關心和支持五道口的朋友們,沒有您們的支持和幫助,就沒有五道口今天的發展,更沒有我們今天的順利畢業。

我想講的第三個詞是“努力”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堅持不懈的努力是我們未來克服困難的基石。回想起我自己,若不是畢業之後,一邊工作一邊每天堅持學習金融知識,無數個挑燈夜讀,就不會有機會考上五道口。備考五道口時,我制定了學習計劃,每天晚上堅持學習3個小時,1個小時計量經濟學、1個小時英語、1個小時閱讀金融期刊。考上五道口之後,由于工作和家庭的事兒,隻能抽出時間來忙學業,在學習課程之餘,還得準備論文的發表。在博士論文寫作過程中充滿了艱辛、苦澀和汗水,但更重要的是有收獲,每當公式推導不下去,模型不收斂、或回歸異常,幾近放棄時,是“不怕苦”的五道口精神一直激勵我前行。沒有艱難困苦,就不會有機會成為第一位畢業的聯合培養博士生。“笨鳥先飛、勤能補拙”一直是我自己的人生信條。


今天,我們就要離開五道口了,除了帶走我們所學的知識,更要記住“不怕苦、敢為先、講團結、重貢獻”的五道口精神。中國的金融改革開放正處在關鍵時期,需要大家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踏着我們師兄師姐的足迹,繼續創造中國金融領域的多項“第一”。

楊斌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