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遂恒:探究貨币政策路徑的變化——2015劉鴻儒特等獎學金獲

時間: 2015-11-25 14:24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劉鴻儒特等獎學金

       Betvictor中文版劉鴻儒特等獎學金用于表彰品學兼優、成績優異、特别是在金融科研方面表現突出的優秀在校生。今年,2013級金融專業碩士郭遂恒憑借其出色表現及研究潛質,獲得了此獎項。下面,歡迎大家跟随他的文字,來了解他的一篇論文:探究貨币政策路徑的變化——《彙改以來泰勒規則對我國貨币政策适用性的實證檢驗》的簡要思路及研究成果。


探究貨币政策路徑的變化——《彙改以來泰勒規則對我國貨币政策适用性的實證檢驗》

一、泰勒規則:穩定而靈活的貨币政策路徑

       1993年,斯坦福大學教授約翰·泰勒提出了著名的貨币政策規則——泰勒規則。泰勒認為在央行應通過控制短期利率水平來實現貨币政策目标,而調控短期利率的依據在于即期的産出缺口(當期産出對潛在産出的偏離)和通脹缺口(當期通貨膨脹對均衡通貨膨脹的偏離)。在泰勒規則提出之前,芝加哥大學教授弗裡德曼提出的單一規則被認為是最具影響力的規則化貨币政策路徑。單一規則主張央行應根據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每年以公開且固定的增長率供應貨币。單一規則的好處在于可以将貨 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對經濟造成的沖擊降到最低,但其僵化的調控方式帶來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與單一規則相比,泰勒規則既實現了對貨币政策至關重要的穩定性,又為貨币政策調控保留了必要的靈活性,因而其影響力不僅限于學術研究,對于各國的貨币政策實踐亦産生了深遠影響。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展現出了日益明顯的開放性特征,開放泰勒規則應運而生,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單一規則和不同形式的泰勒規則之間的發展層次可示意如下:

二、研究泰勒規則對我國貨币政策适用性的獨特意義

       《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明确提出,要逐步增強利率彙率等價格杠杆的作用,推進貨币政策從以數量型調控為主向以價格型調控為主轉型。因此,使用泰勒 規則對我國貨币政策進行檢驗,可以讓人們更好地認識到價格型工具在當前貨币政策中的使用情況,從而更好地把握未來貨币政策調控的大方向。

       另一方面,2005年的彙率改革标志着中國金融體系開始了新一輪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改革,自那以後,中國金融體系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對外開放力度亦随之增 強。那麼金融市場化改革究竟是否取得成效?金融改革又為我們的金融市場帶來了怎樣的變化?通過研究國内貨币政策路徑的變化,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審視這些 問題。因為市場化的金融體系需要市場化的貨币政策,那麼反過來,貨币政策中市場化調控的比重越高,開放性越強,則可以從一個側面客觀反映出國内金融環境市 場化和開放化程度的提升。


三、彙改以來我國貨币政策路徑表現出來的新特征

       通過分析傳統型和開放型泰勒規則對我國2005年1月——2013年12月間利率,産出缺口,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缺口,彙率缺口等數據進行建模,研究發 現:相對于彙率改革開始的早期,近年來傳統型和開放型泰勒規則在我國均表現出了更好的适用性,這表明2005年彙改以來,國内的貨币政策具有越來越明顯的 價格型調控特征,國内金融市場化,開放化程度在不斷提高:

       第一,通過計量模型的實證檢驗,文章發現在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間,傳統形式下的泰勒規則在我國并沒有表現出顯著的适用性,表現在利率對産出缺口 的反映不敏感,而在2009年7月至2013年12月這段時間,泰勒規則對我國的貨币政策具有顯著的适用性,此時央行傾向于調節短期利率來對即期的産出缺 口做出調控。利率對産出缺口反映敏感性的提高,說明當面臨短期産出波動時,央行更加傾向于借助調控資金價格——利率來影響産出,更加重視使用價格型貨币政策工具熨平經濟波動。

       第二,文章運用開放形式下的泰勒規則對我國同時期的貨币政策路徑進行實證檢驗,結果發現,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這段時間内的貨币政策路徑并不服從 泰勒規則,利率對彙率缺口反應不顯著,而在2009年7月至2013年12月這段時間内,短期利率對彙率缺口表現出了顯著的敏感性。與此同時,彙率因素的 引入并沒有改變利率與産出缺口和通脹缺口之間的敏感性,着表明即使考慮經濟的開放因素,經濟的内部均衡依然是央行的重要考慮,這與我國的大國經濟特征是一 緻的。開放泰勒規則對我國貨币政策表現出了日益顯著的适用性,這是中國彙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的結果。随着彙率改革的深入,彙率波動正日益成為影響我國利 率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利率—彙率的聯動性正是經濟開放程度提高的一個顯著特點。

       綜上所述,随着國内金融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利率作為資金價格的市場核心地位将更加凸顯,未來中國的貨币政策也将更依賴于市場化的政策工具。


閱讀原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