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建東:聚焦産業結構升級,穩步推進2023中國經濟發展

時間: 2023-03-17 09:40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新征程,我們要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國将邁開怎樣的步伐?國務院總理李強就新一屆政府工作重點、高質量發展民營經濟等熱點問題做出回應。

3月13日,Betvictor中文版講席教授、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做客CCTV《今日關注》節目,圍繞“開局之年中國經濟發展如何穩中求進”等内容展開探讨。

在“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這一命題下,我們該如何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又該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鞠建東從發展動力與産業升級兩個方面來破題,他表示從90年代開始,全世界的發展動力從物質資本推動轉變成創新和人力資本推動,這是發展動力發生了變革,而經濟增長的實現一定要以産業升級為支撐;以2018年作為一個分水嶺,中國正在從工業化時代向知識化時代轉變,産業結構的升級從以制造業發展為主變革為由創新高科技産業發展引領。

鞠建東提出他對“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理解就是從“人人不挨打”,到“人人不挨餓”,到“人人上大學,人人能創新”,新發展階段的核心體現就是大學教育與創新的社會化、普遍化。同時,目前世界正在經曆着以人工智能為主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及2060年全球要實現“碳中和”的新能源革命。這就要求世界與中國的産業結構,以及世界秩序都要發生變革,因此需要我們有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

在談及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以及如何穩步實現5%左右的增長目标時,鞠建東立足于産業結構升級的主線上表示,未來十年内落實好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産業結構升級将有助于推進我國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

鞠建東強調,在産業結構升級環境下,人力資本以及民營小微企業在大健康、大金融、大教育、大科技等專業服務領域具備巨大的發展空間。所以,就如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記者會提到的“民營經濟的發展的環境會越來越好,發展的空間會越來越大”。

鞠建東通過“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以煥發新能源産業的蓬勃發展”與“電動車産業轉型應對疫情給全球價值鍊帶來的沖擊”兩個事例,表明了中國的産業升級是奮鬥得來的,是中國和世界合作發展而來的。中國的産業發展不僅推動了世界的發展以及世界的能源行業的轉型,同時也為世界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今日關注》鞠建東觀點實錄

提問: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今天上午在北京閉幕,在閉幕會上習主席作重要講話,在講話中習主席強調,“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我們該如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我們該怎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鞠建東:我們從兩個方面去理解。首先,從發展動力上來理解。這個發展動力從上世紀90年代以後,全世界的發展動力從物質資本的推動,廠房、土地,轉變成創新和人力資本的推動,這是發展動力發生了變革。另一方面,産業升級成為了主題,創新和産業升級發展成為主題。那麼從中國我們來看,過去的40年,從1978年到2018年主要是工業化,今後主要是知識化。以前主要是制造業的發展,那麼現在主要是創新、高科技産業的發展。

那麼按照習近平主席的論述,我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我的理解前兩個階段就是人人不挨打,到人人不挨餓。怎麼才能強起來?我的理解就是人人都能接受大學教育,人人都能創新,從這一方面來理解。那麼這樣對于世界格局的變化還要加上兩條。因為現在經曆着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以人工智能為主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及在2060年全球實行“碳中和”的新能源革命,這就要求整個中國的産業結構要發生變革,整個世界的産業結構要發生變革,整個世界秩序要發生變革,所以需要我們有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

提問:談中國經濟前景,總理用了八個字:長風破浪,未來可期。說到有關具體政策措施,他指出“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還要“打好組合拳”。要實現5%左右的增長目标,我們今年要怎麼做?

鞠建東:我們還是回到産業結構升級主線上來講,過去從1978年到2018年,産業結構升級主要是工業化,每個鄉鎮都在工業化,每個鄉鎮都有工業産業園,那麼今後的幾十年主要是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産業結構升級。那麼這種産業結構升級裡面,我們特别缺的,我們有巨大需求的,主要是專業服務行業,大健康、大金融、大教育、大科技,以及其所支持的高科技的創新。那麼從這些産業結構升級裡面,每個鄉鎮,每個縣,每個城市都面臨這種從工業型社會向知識型社會的産業結構升級,這将長期地推進我們國家的穩定增長。

提問:大家關注的一個熱點的話題就是民營經濟,說到關于民營經濟方面,總理是這樣說的,說兩個“越來越”,一個是發展的環境會越來越好,另外一個是發展的空間會越來越大,該如何解讀這兩個越來越背後折射出的一些信息。

鞠建東:我還是從産業結構升級來看。總理提出了兩個數字,一個是我們的勞動力是九億,第二個是我們的存量大學生是兩億四千萬,而我們每年的畢業大學生是一千兩百萬。你看一看我們緊緊抓住人力資本的升級,什麼叫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就是兩年制以上的大專畢業的人數,那麼這個不僅僅是增量,而且是存量。我們的九個億和兩億四千萬還差多少?還差六億六千萬。我們不僅僅需要增加新的年輕人大學生的比例,還要有六億六千萬的存量勞動力轉化、升級成人力資本,這就需要大規模的成人教育,所以這種增加的成人教育,改變人力資源的存量質量,對人力資本的總量改善有巨大的貢獻,這是第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剛才講的知識社會裡面的專業服務行業主要是大健康、大金融、大教育、大科技以及支撐的“專精特新”,基本上都是一些民營的小企業。這種産業結構的升級給民營小企業,比如說會計,比如說護士,這種給民營的小企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需求,所以在未來的産業結構升級裡面,民營企業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巨大的發展可能。

提問:今年2023年将迎來改革開放的45周年,同時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中國的發展對于世界會有什麼樣的利好?

鞠建東: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我們現在都知道我們中國的新能源産業在全世界占有很大的份額,比如說光伏,主要産品都占世界的50%以上,但是這可是一個艱苦奮鬥的曆程。二十年前,在2000年前後光伏産品的主要技術是在德國和歐洲。中國一開始做的主要是加工和整裝,随後才慢慢發展到技術。2004年左右中國的光伏産業才迅速發展。到了2012、2013年的時候,受到歐洲光伏貿易保護主義的打擊,我們的光伏産品受到巨大的打擊,這個時候靠的是什麼?靠的是中國的市場。中國西部的金太陽工程支撐了中國光伏産業不至于全軍覆沒而繼續生存下去。到現在為止,中國的光伏産業推動了整個全球的新能源電力行業的轉型,這是第一個例子。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但這個發展是艱苦奮鬥得來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例子是電動車,2022年中國汽車的出口340萬輛,全球範圍内中國已經是第二大汽車出口國,整個中國的電動車的出口迅速發展,但是這個發展是怎麼來的?大概從2010年、2012年開始,中國進入電動車的市場,我想大家都知道的,即使是在特别困難的2020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開工,正是在全球價值鍊受到了新冠疫情沖擊的情況之下,中國上海的特斯拉超級工廠支持了電動車的全球市場。

所以我想這兩個例子都能夠告訴我們,全球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的實現,全球新能源這個産業轉型、結構升級的實現,中國的産業升級是奮鬥來的,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來的,中國在這個産業的發展推動了世界的發展,推動了世界的能源行業的轉型,同時也給像特斯拉這樣的跨國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閱讀原文收看《今日關注》完整節目

https://tv.cctv.com/2023/03/13/VIDElwJiFt5cnnt5xLi8vph2230313.shtml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