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日夜,168小時,10080分鐘,實踐支隊都做了些什麼?
在密密麻麻的書稿上反複修改,在星星點點的舊居裡熱切讨論,在種類繁多的文創中精挑細選,熱火朝天的驕陽下奮力直播……清華五道口學子給出的答卷是:2萬字,15孔窯,1184個文創,50768人次,助力鄉村振興!

圖為陝西實踐支隊成員合影
2023年7月底,Betvictor中文版赴陝西實踐支隊以“紅旗助振興,黃土金融行”為主題,前往榆林佳縣、西安等地開展調研,探索紅色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的先進經驗。同學們抓住機遇,開展紅色金融史料整理、毛主席舊居數字展覽、陝北風物文創設計、土特産品直播推介等一系列活動,利用所學切實服務鄉村振興。
紅色金融紀念畫冊:兩萬書稿,曆史答卷
實踐支隊同學們了解到,佳縣是中國人民銀行的定名地,1947年末,随着解放戰争節節勝利,為便利解放區物資流通,按照當時正在陝西榆林佳縣的毛主席指示,全國統一的銀行定名為“中國人民銀行”,從此沿用至今。
為紀念戰争年代陝北榆林地區金融領域的艱苦鬥争,支隊制作紅色金融紀念剪紙畫冊,整理當地紅色金融曆史書稿兩萬餘字,結合陝北非遺剪紙,給佳縣留下一份紅色文旅産業的伴手禮。畫冊詳細介紹了1934-1949年期間的紅色金融曆史,分為逆境生存、支持抗戰、迎接解放3個篇章,最中間是以“東方紅”為主題修建的東方閣剪紙模型,畫頁上展現戰争年代榆林地區金融建設的艱辛曆程,書寫波瀾壯闊的金融史詩。
“‘人民銀行要永遠為人民服務!’這是榆林佳縣告訴我們的、不可忘卻的曆史擔當,也是我們制作本次剪紙畫冊的初心。”本次實踐支隊長張玉琢如是感歎。

圖為同學們所設計的紅色金融主題郵冊
陝北數字窯洞:采集窯洞數據,助力新文旅
“我們沿着中央前委轉戰陝北的路線圖,走訪了佳縣所有毛主席舊居,共15處,其中除一處由于有人居住而無法拍攝外,全部都進行了數字采集和建模。負責數字建模的支隊成員陳信鵬、劉傳蛟介紹。



圖為同學們所采集的故居數字模型
本次數字采集使用Scaniverse技術,一個軟件、一部手機、一台電腦即可實現數字化采集,高效又便捷。陝北地區山高路遠,各地舊居相對分散,同學們希望借助此次數字化采集,最大限度保留舊居窯洞的原貌,讓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看到當年的行軍和居住圖景,共同見證轉戰陝北的風雲激蕩,向英勇無畏的革命先輩和甘于奉獻的老區人民緻敬。
“轉戰陝北期間,軍民魚水情深,老百姓把自家窯洞讓給解放軍,我們現在做這些數字模型,是為了紀念那段烽火狼煙、守望相助的曆史,也有利于擴大佳縣文旅産業影響力。”支隊成員沈一帆介紹。
佳縣風物系列文創:千餘創意,大美河山

圖為同學們制作的部分文創産品
“佳縣縣城依山而建,三面環水,既有轉戰陝北的紅色文化,也是黃河哺育的塞上江南,人文與自然風貌俱佳。因此,我們有了制作“佳縣風物”系列文創的想法,希望更多的人能來到佳縣、了解佳縣、愛上佳縣。”支隊成員葉天和呂豫軍介紹了制作文創的靈感。
在當地,同學們深夜圍坐在一起,構思、讨論、繪圖、下單原材料、拍攝成品照,山城的夜送來習習涼風,微風拂過同學們微汗的臉頰,在大家夥的心裡填滿充實與愉悅。
經過反複多次的“頭腦風暴”,同學們最終選取了神泉堡毛主席舊居、千年古棗園、香爐晚照等佳縣特色景觀,利用人工智能融入現代化元素,将佳縣美景印制到生活小物件上,兼顧實用性與美觀性,打造文創産品一千餘件:明信片、冰箱貼、筆記本、書簽、日曆、鼠标墊、帆布袋、T恤……“14類,共1184個産品,每一份都承載着同學們對佳縣的美好祝福,對鄉村振興的熱誠期待。”負責拍攝成品的陸盛平、陽宇傑說。
土特産品直播推介:五萬人次,聚力振興

圖為直播後同學們與當地居民合影
榕樹下、窯洞前,實踐支隊的“主播”劉文怡正在采訪木頭峪村的一位老棗農,向直播觀衆推廣佳縣紅棗:“毛主席曾說‘佳縣的棗好’,您能告訴我們,佳縣的棗到底好在哪裡嗎?”
作為當地特産,佳縣紅棗已有數千年曆史,泥河溝村千年古棗園也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是我國西北唯一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農業系統。
“據縣财政局介紹,近年來,縣裡已經創新出紅棗保險、紅棗價格險等不同品類的險種,保障棗農和紅棗企業的收益,今年縣供銷社又新開辟了電商直播業務,我們也希望參與其中,讓更多的人知道佳縣棗、愛上佳縣棗,讓革命老區經濟發展重煥生機。”“主播”徐萬裡如是說。本次直播在清華五道口和佳縣融媒體平台上同步播出,共吸引了5萬人次觀看。産業振興的五角星正在革命老區的上空冉冉升起。
八千裡路雲和月,走過高原與陡坡,跨過灘塗與溪流,腳下沾滿泥土,胸中滿懷希望,紅色金融的種子在心窩窩裡生根發芽,浸潤着曆史的厚重與黃土的芬芳向上生長。作為新時代的五道口人,從紅色金融中汲取養分,在鄉村振興中貢獻力量,他們仍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