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琦:一場超預期的英國交流之旅

時間: 2023-11-02 08:33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劉雅琦,Betvictor中文版2021級博士生,于2023年9月至10月赴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參加秋令營交流學習。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是在社會科學領域富有盛名的一所學校,因此當我看到學院有與LSE的合作項目時,我毫不猶豫地申請了,為的是去往一所經濟金融名校開拓視野。去之前曾預想這将是一趟愉快的旅行,事實證明,這是一趟收獲滿載得超預期的經曆。

良師好課

雖然隻有短短6天的課程,但是能感覺到課程是精心設計、層次豐富的。課程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化交流,第二部分是金融專業課,第三部分是職業發展。文化和交流方面的課程占據大部分的内容,涵蓋的主題有跨文化交流、影響力、說服的技巧、禮節等。金融專業課主要涉及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和行為金融的話題。第三部分的内容一方面邀請了LSE職業發展中心的老師介紹求職技巧,另一方面邀請了金融界和制造業的一線工作者介紹相關情況。

第一節課是由LSE和Betvictor中文版合作開設的商務孔子學院的英國負責人項骅(Dr Catherine Xiang)講授。初來乍到,我本以為會不适應全英文的教學,但是項老師娓娓道來的講述輔以多種多樣的互動,讓我們更輕松地進入到學習的狀态。在這堂課裡,我們了解到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的人在交流中可能會遇到的挑戰,而這些挑戰大多來自于文化差異。文化是人們行動和思考的方式,我們深處文化當中,潛移默化地、深層次地被影響着而可能沒法察覺。當我們處在國際化的環境中,需要感受、發現、尊重和理解這些不同。

文化交流課程的另一位授課老師是LSE語言中心主任LSE語言中心總監尼爾·麥克萊恩博士(Neil McLean)。作為本土的英國人,他向我們介紹許多英國的文化傳統和背後的原因,比如英國人經常用天氣作為一段談話的引入,它和我國用“吃飯了嗎”來問候有異曲同工之處。尼爾是诙諧幽默的風格,他的課堂深入淺出,讓我們體會到缤紛的跨文化交際中真正的有效溝通是提升個人領導力的重要途徑,也讓我們體會到說服不僅僅是顯性的、邏輯的,還是隐性的、情感的。


467C9

圖為劉雅琦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專業課的課程體驗也是超預期的。任課老師分别是LSE金融系的系主任袁志超(Kathy Yuan)、研究行為金融的彭程(Cameron Peng)和去中心化金融的徐佳華(音譯Java Xu)老師。袁志超老師從基于市場的金融中介開始講起,給我們介紹了标記化(Tokenization)的概念,論述了現代社會創建一個市場的便利性,徐佳華(音譯)老師講解了區塊鍊等技術如何運用于金融的場景。

标記化(Tokenization)可以讓無形之物擁有價格,讓不可分之物可以切割,讓不能移動的抵押品可以流動。随着數字技術的發展,金融資産的形态可能發生變化,會有越來越多非實體的資産,很多市場将會在網上、鍊上開展,這些新的形式、結構、市場會給金融行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他們有哪些好處和壞處,傳統的金融理論和規則是否還适用,又該如何監管這些市場都是開放的且重要的問題。可以預料到這是一場變革性的變化,LSE的這些課程也打開我們的視野,讓我們一窺其中的奧妙。

彭程(Cameron Peng)老師梳理了幾篇行為金融的文獻,并且介紹了現在行為金融前沿的研究,行為金融是對傳統經濟金融框架下理性人假設的偏離。總的來說,人們可能不是運用理性的貝葉斯更新的辦法來更新他們的信念,實驗、問卷中的數據顯示人們可能過度反應或者反應不足,現有的行為金融文獻一方面在繼續挖掘人們偏離理性的證據,另一方面開始構建理論來解釋人們過度反應或反應不足的緣由,最新的文獻已經從人的思維結構的形成比如人的記憶怎麼影響人當下的判斷來探究。

最後一部分職業發展的課程,我體會最深的一點就是“公司有招聘的需求是想要找到合适的人解決相應的問題,我們需要展現的是自己的适配度而非自己是應聘者中最優秀的”,說服對方“我們是能夠解決此問題的人”,或者“我們能夠滿足此崗位的需求”應是準備的核心。

風景如畫

英國曆史悠久,名勝古迹衆多,而倫敦作為掌上明珠更是彙聚各方的精華,在倫敦我感受到如詩如畫的人文景象。到達倫敦的第二天,我們從溫莎城堡和格林威治天文台開始探索倫敦這座積澱深厚的城市。格林威治天文台博物館中記錄着百年前的科學家如何探索行星的奧秘,以及他們如何制造出用于航海的精密時鐘。溫莎城堡宏偉壯觀的建築也為我們展現出由古至今的皇室風範。通過參訪我們了解了許多英國特别是倫敦的曆史和城市的起源,比如倫敦裡還有倫敦城區(City of London)、查裡斯二世建造格林威治天文台的起因是關于渡鴉的故事等。LSE孔子學院還安排我們去倫敦的金融街、英國央行博物館和新金融城,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空中花園,在那裡可以一覽這座集古樸與時尚為一體的城市。

10903

圖為從空中花園上拍攝的風景圖

在倫敦的街區裡穿梭,我們可以看到風格各異的建築并排,不同棟建築的設計可以十分迥異,有許多古老的房屋至今仍然使用;我們可以穿梭在倫敦政經學院、倫敦國王學院、倫敦大學學院等學校的校園裡;我們還可以觀察到英國的汽車是靠左駕駛,駕駛座位在右邊,據說這與以前騎士左手拿盾右手持劍有關。此外,倫敦有許多博物館,可能走着走着就碰到一個,這些博物館基本是免費開放的,讓人接受藝術和知識的熏陶。

益友結伴

在這段旅行中,我發現自己不僅能向老師學習,也能從同行的小夥伴中學習。比如楊雨佳會利用排隊、飛機上的閑暇時間用日記本記錄旅途的感受和今日任務,也會積極與LSE老師們溝通,在課堂上向老師們提問題;王雅琪會熱心地給我們介紹英國生活的知識;經菠行前分享關于簽證、出行的各種攻略等。我們在異國他鄉團結互助,結下更深刻的友誼。這些獨有的經曆會在我們的記憶裡閃閃發光。

圖為同學們結業典禮合影(二排左三為劉雅琦)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在旅途中收獲是全方面的。而去往一座富有人文的城市,訪問一所聚集大師的學校,與一群優秀可愛的人同行更讓這趟旅行擁有超出想象的美好體驗。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