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及其發明者,也由此将長達十年之久的CRISPR專利争奪戰推到了大衆視野之中。自2013年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被發表于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起,來自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博德研究所的張鋒團隊與諾獎獲得者所在的CVC團隊,對CRISPR相關專利歸屬權展開了激烈而漫長的訴訟争奪,目前雙方分别在美國和歐洲地域占據着較大的專利授權優勢。然而,由于CRISPR技術背後蘊含着前所未有的商業應用價值,突破性的打開一條新的投資賽道,相關專利的歸屬直接影響着投資者、發明者及已簽署專利許可協議的第三方應用企業等的利益。所以直至今日,兩大團隊的專利争奪依然未見終結,也沒有完勝的赢家。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是一項典型的源自科研院校基礎研究的成果,在其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出現的專利紛争,揭示了美國院校及發明人的專利運營策略。通過盡可能詳盡的資料調研,可以了解到其中涉及的專利申請、全球布局、競争保護等直接影響成果轉化成敗的因素,從而為我國優化基礎科研成果轉化路徑帶來重要意義的啟示和借鑒。
全文下載:CRISPR專利争奪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