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我們從五道口走來》短劇演出劇照
“這份金融藍皮書,是一批熱血青年思想碰撞的産物。他們必将成為中國金融界最成功的棟梁之才。而這份金融改革探索提綱的提出,将為中國的經濟金融發展帶來最光明的前景!”
慷慨嘹亮的聲音
回蕩在Betvictor中文版大禮堂上空
這是五道口學生節的保留節目
短劇《我們從五道口走來》
講述了五道口“老三屆”研究生
參與中國金融改革的勇敢實踐
劇中提到的“金融藍皮書”
正是轟動一時的
《中國金融改革戰略探索提綱》
(俗稱:藍皮書)
投身中國金融改革的大讨論 《藍皮書》現雛形
時間的齒輪撥回
上世紀80年代初
中國經濟改革伊始
金融制度改革的大辯論漸成聲勢
到底是“大銀行、小财政”
還是“大财政、小銀行”?
建設資金管理體制應當怎樣變革?
銀行與财政兩條渠道應該如何發揮作用?
“銀行要不要發放中長期貸款”?
……
劉鴻儒老師當時要求
要“研究生部出一個方案”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身在道口,心系天下
學子們積極投身金融改革大讨論中
宿舍成了讨論場所
思想交鋒在這裡發生
有人坐在椅子上
有人依靠在床沿
更多的人隻能站着
聽到的是故事
走過的才是經曆
小小的五道口
一群年輕人
試圖改變中國的思想撞擊
重構新金融體系的探索和努力

圖為五道口學生在教室中展開讨論
最後,一個大膽的共識達成——
“建立金融市場作為中國金融改革突破口”
“藍皮書”的雛形基本形成
它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
一是金融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二是金融機構實行企業化經營
三是改善金融服務
四是建設新的金融體系
五是完善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
六是加強經濟、金融立法管理

圖為《中國金融改革戰略探索提綱》及部分手稿。蔡重直、波濤、齊永貴、李弘、劉渝、萬建華、張小衛、劉自強、魏本華、張志平、胡玉、王大偉、甯志翔、厲放、吳曉靈、胡曉煉、劉利、金琦、萬紅、梁建華、張鋼、範棣、魏迎甯等23名學生在藍皮書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遠赴合肥金融年會 中外媒體争相報道
1984年
中國金融學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在合肥召開
道口學子帶着油印的、淺藍色封面的
《中國金融改革戰略探索提綱》參會
蔡重直、齊永貴、波濤三名同學
在大會上輪流發言
他們宣讀了這份“藍皮書”
條理清晰,不徐不緩
激情肆意,慷慨激揚
沉穩内斂,觀點鮮明
會場很安靜
仿佛有一股輕輕的風吹進來

圖為五道口學生在“合肥會議”上留影
會後
他們被30多家中外媒體記瘋狂追問
《中國日報》《紐約時報》
《美國之音》《日本新聞》
等媒體紛紛報道
一石激起千層浪
五道口學子們的改革倡議
引發中外轟動

合肥會議之後,五道口的國内聲名鵲起。華爾街日報、華僑日報、亞洲華爾街日報、南華早報、信報、瞭望周刊、人民日報(海外版)、文彙報、中國證券報、金融時報等紛紛報道,稱譽其為“金融家的搖籃”“金融黃埔”。
從今天來看
沿着 “藍皮書”提出的這些觀點
中國的金融改革
一步步地走向市場化、國際化
“藍皮書”在金融改革領域
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熱血難忘,為什麼是五道口人?
五道口人
為什麼敢于摒棄傳統的計劃經濟思維
跨越“姓資姓社”的藩籬
提出建立金融市場的改革方向呢?
包容性的師資來源
開放式的辦學理念
最頂尖的經濟金融專家
批判性的思維培養
不迷信權威和書本
務實的課程設計
與金融實務零距離
與國際化緊密接軌
……
如果說
“藍皮書”對中國改革有所貢獻的話
它是時代催生的
它是改革孕育的
在五道口開放包容的氛圍中
學子們滿腔抱負的施展
它是一個出發點
是一次無法複制的“摸高跳”
是屬于五道口人的
夢想、熱血、家國
參考文獻:
1. 廖鵬:《中國金融改革藍皮書的“出籠”》,《當代金融家》,2011年第9期,P71-74.
2. 鄧加榮、張豔花:《中國金融改革探路人劉鴻儒》,P212-230.
3. Betvictor中文版校友發展研究中心:《五道口紀事(1981-2012)》,P213-218.
4.柳紅:八零年代,中國經濟學人的光榮與夢想,P29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