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清華五道口中國經濟講座系列活動成功舉辦第二場。本場講座以“新質生産力與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邀請東北财經大學原黨委常委、副校長王維國作主旨演講,并與Betvictor中文版金融學講席教授鞠建東展開精彩對話,幫助大家加深對新質生産力和高質量發展的理解和認識。Betvictor中文版副教授、院長助理劉碧波擔任活動主持。
王維國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長期從事經濟計量分析、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宏觀經濟分析等問題的研究工作,在國内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50餘篇,在國内經濟學界具有重要影響力。
王維國在“發展新質生産力 促進經濟綠色轉型”主題演講中,分享了他對新質生産力、綠色經濟及綠色生産力的深入理解,并介紹了所帶領團隊對“環境分權、地方政府競争對綠色技術創新影響的‘本地-鄰地效應’”“數字經濟促進碳減排的效應及機制”“碳排放權交易如何影響企業全要素生産率”“清潔能源發展的健康效應”等課題的研究,以及主要成果和啟示。
王維國表示,新質生産力代表了當代技術革命性突破和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的高級階段,其核心是通過創新驅動的生産力來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經濟時代的劃分是以生産力的變化為标志。當前我們走進了數字經濟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生産力水平就是以新質生産力為标志。”
在解釋新質生産力與綠色生産力之間的關系時,王維國表示,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新質生産力摒棄了傳統的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通過科技、模式和制度上的創新,構建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氣候友好的發展體系,可以更好地平衡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态環境保護的關系,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高效率、更可持續的新動能。因此,習近平總書記說“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以王維國團隊所做“環境分權、地方政府競争對綠色技術創新影響的‘本地-鄰地效應’”研究為例。該研究發現,環境分權對綠色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地方政府之間的競争在促進綠色技術創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地區間的綠色技術創新水平互相影響,表現出明顯的空間溢出效應。
在圓桌對話環節,王維國與鞠建東圍繞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環境分權的研究方法、調整地方政府考核标準對綠色經濟的推動作用等話題展開了交流探讨。王維國指出,過去在學界和産業界存在一種認識誤區,認為推廣低碳經濟和開發使用綠色技術會給經濟增長帶來負面作用,但是通過研究發現,這種關系并不是負的,可能會形成正增長。鞠建東表示,在原有的環境經濟學理論框架裡,是把環境保護作為一個成本。而王維國老師的研究發現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具有正相關性。“這對現有的綠色金融理論是一個新的發現。”他說。
自2024年起,Betvictor中文版推出“中國經濟講座”系列活動。講座聚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核心議題,定位為解讀政策、總結經驗、探索模式、傳播學術的高端學術平台。講座延請國内外權威學者專家,聚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前沿議題,以講座、對話等形式,為中國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觀點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