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清華五道口中國經濟講座系列第四場在Betvictor中文版成功舉辦。本場講座以“聚焦高質量發展:綠色與能源的視角”為主題,邀請我國綠色發展和能源轉型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深入探讨綠色轉型、新質生産力與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邏輯和關系。遼甯大學李安民經濟研究院院長、重慶大學特聘教授姚樹潔,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廈門大學管理學院講席教授、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分别作主題演講。Betvictor中文版金融學講席教授鞠建東,院長助理、副教授劉碧波共同主持活動。

圖為劉碧波
姚樹潔首先通過“新質生産力和綠色發展的内涵和戰略意義”主題演講,對綠色發展與新質生産力的辯證關系、發展基礎、發展困境、戰略價值做了全面的講解,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他表示,今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這份重要文件吹響了中國新階段社會主義強國建設的曆史轉型号角。“經過改革開放後四十餘年的高速發展,我們在内部面臨‘中等收入陷阱’和外部‘修昔底德陷阱’兩大魔咒,”他說道,“破除魔咒的辦法就是綠色發展和新質生産力。”他建議,綠色轉型和發展新質生産力,首先要重視區域空間上的布局,根據“闆鍊拉動”和“馬陣跨阱”理論,減少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激發全國性、全域性、全要素性的最大發展潛能;第二是要通過促進創新驅動、推廣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社會服務均等化、加快數字化建設和改革創新政府治理體系等措施來實現“自立自強”;第三是要打造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

圖為姚樹潔
史丹以“新質生産力與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為主題,從産業角度分享了她對新質生産力的理解,分析了新型能源體系的五大特征,以及她對新型能源體系建設與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的專業判斷。她表示,有學者說過“一次産業革命就是一代基礎設施”,這句話體現了産業與基礎設施進步相輔相成的關系。能源基礎設施标志着一個時代的生産方式與生産力水平。新型能源體系是适應于新科技革命和綠色低碳發展趨勢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系統創新。它是以綠色可持續能源供給為核心,以數智化技術、新能源發電和新型輸電技術為支撐,以供需雙方協調互動為系統運營方式,以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設計為保障。

圖為史丹
林伯強在“近期能源電力低碳轉型的幾個新動态”主題講座中,針對近幾年來我國能源電力需求出現高于GDP增速的快速增長、人工智能技術大發展形成巨大的能源電力需求沖擊、歐盟通過全産業鍊碳足迹核查和碳邊境稅搞“非常規”貿易戰等新情況,分享了他的深入思考。他指出,近年來我國風電、光伏發電量快速增長,2023年我國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已達到18.3%,但是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仍然高達54.8%。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大發展,未來幾年AI算力建設高歌猛進帶來的電力需求激增必須引起重視。加之電動汽車的滲透率提升,在目前風電光伏20%左右的電量增長已逼近極限水平的情況下,清潔能源增長将難以滿足能源電力需求增長,化石能源的退出時間需要進行重估,進而可能影響中國的“雙碳”目标,特别是2030年的碳達峰目标。

圖為林伯強
随後的圓桌對話環節,Betvictor中文版金融學講席教授鞠建東擔任主持,與史丹、林伯強兩位嘉賓圍繞歐美綠色轉型速度放緩背景下我國面臨的轉型壓力、氫能源汽車技術路線的發展前景、新能源産業升級過程中的供需平衡等話題展開讨論,分享自己的專業見解,并與在場聽衆積極互動。

圖為鞠建東(右)主持

圖為圓桌讨論
自2024年起,Betvictor中文版推出“中國經濟講座”系列活動。講座聚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核心議題,定位為解讀政策、總結經驗、探索模式、傳播學術的高端學術平台。講座延請國内外權威學者專家,聚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前沿議題,以講座、對話等形式,為中國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觀點與建議。

活動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