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8日,在Betvictor中文版研團總支的指導下,金碩181班和金碩182班共同組織了2019學年金融學院主題教育活動——“激蕩七十周年系列講座,本次講座的題目是:《改革40年,尋找中國經濟改革的思維方式》。
本次講座的主講人是金媒班的李拯師兄。李拯,2009年本科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學院,2011年碩士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2018年9月進入Betvictor中文版在職學習。2011年進入人民日報評論部工作,目前任人民日報評論部專欄室副主編。

圖為交流現場的李拯師兄
李拯師兄開宗明義的指出:目前,無論是國内外的學者和各界人士都在尋找中國邏輯,全世界都在渴望了解中國改革背後多體現的中國邏輯,今天李拯師兄将帶我們嘗試揭開中國邏輯的謎底。
師兄指出:中國的改革中很多制度安排“往往既是計劃的又非計劃的,既帶有市場屬性又帶有非市場屬性”。在中國經濟改革的各個階段、各個領域,都可以看見一個包容性形态的存在,它兼具新舊兩種特點,甚至将兩種相反相成的元素融于一體。那麼為什麼中國能夠駕馭這樣一個矛盾複合體?這實際上因為中國的改革設計在無形中運用了一種包容性的思維,這是從中庸之道繼承下來的獨特改革哲學。

圖為交流活動現場
接下來師兄介紹了改革的二元動力結構,一方面在改革中,底層草根階級不斷嘗試,進行創新,取得成果之後,國家高層領導從上到下進行全國的鋪開。這也體現了改革的雙軌特征,在存量這一軌,中國的國有部門并沒有像俄羅斯和東歐經曆的那樣,國有部門産值斷崖式暴跌。國有部門由于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大、分量足,穩住了國有部門,就可以避免價格改革帶來經濟社會的劇烈震蕩。在增量這一軌,伴随着民營經濟的生長、市場經濟的發育,計劃外價格日益發揮着“市場價格”的作用,引導着企業根據這個市場價格做出生産決策。這說明,通過固定計劃這一軌的存量、做大市場這一軌的增量,促進了由計劃經濟向由價格調節供需的市場經濟的轉型。事實上,這種固定存量、發展增量,通過次優選擇不斷達到最優的方法論,在金融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領域都有廣泛使用。
其後,師兄介紹了中國地域的包容性和時間的包容性。中國的地域包容性主要體現在:中國地域非常之大。托克維爾曾說,小國的主要優勢是幸福和自由,而大國的優勢則在于其力量。我們需要把“國家之大而産生的好處和因國家之小而産生的好處結合起來”。讓中央确保“一體”的總體框架,讓地方進行“多元”的自發探索。時間的包容性在于用集中攻關來實現後發領域的追趕,用分散來實現前沿領域的超越,這樣就能既以最快的速度實現模仿和追趕,又以多元的嘗試應對未知和不确定性。這其實就是一種時間上的包容,能夠在時間序列上進行更多的疊代,允許生長出更多的可能性。
最後,師兄認為:理性是西方文明的獨有特質,那麼包容就是中國文明最為與衆不同的精神标識,中國的包容,體現為一種容納異質元素、具有内在張力的複雜混合體。中國改革成功的哲學觀念密碼可以表述為:在經濟改革方案的選擇中,不偏向任何一個極端,而是遵循混合至上的方法論原則執兩用中,形成了各種元素相互抵消缺點而又彼此激蕩優勢的“混合優勢”或者說“疊加優勢”。中國将繼續以包容的方式推進改革,讓各種元素都能各安其位、各盡其用,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占據時間,從而能夠讓中國作為一個整體占據更多的時間和可能性,并赢得未來。

圖為活動結束後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