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500米!“生命禁區”基層的清華五道口人

時間: 2022-03-22 08:22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西藏阿裡

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

這裡平均海拔4500米

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

高寒、缺氧、水電供應困難

又被稱為

“生命禁區”

2015年

伏後明來到這裡

“到祖國基層工作”

在阿裡基層書寫自己的人生


2015年,當伏後明放棄已經到手的銀行工作機會,決定響應清華“到祖國基層工作”的号召去阿裡時,家裡人無論如何也想不通他為啥要這樣做。

回溯起來,這一切源于一次旅行中的觸動。

讀研究生那年,伏後明和朋友來了一趟新疆西藏之旅。那些宏偉壯麗的自然風光讓他流連忘返,但當地相對落後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地區對比的強烈反差,也給伏後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岡仁波齊神山,當地轉山的藏民會熱情地請素不相識的他們一起坐下喝酥油茶,會在他們因為高原反應行進艱難的時候主動攙扶。那些善意的舉動、真摯淳樸的笑容,也帶給伏後明很大的觸動。

“當時就想,以後能不能通過自身所學,為這裡做些什麼。哪怕隻是帶來小小的改變。”伏後明說。


最難熬的是孤獨,要堅持!

1.jpg

初到阿裡(攝于2015年)


畢業那年夏天,從北京奔赴阿裡之前,伏後明沒敢回老家看望父母。兒行千裡,怕老人的不理解,更怕老人的擔憂。

北京飛到拉薩,4000多公裡。拉薩飛到阿裡,又是近1600公裡。這裡,是與繁華喧嚣的都市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世界。雖然進藏前,伏後明從身體到心理都為适應新環境做好了認真充分的準備,但真正到了阿裡,現實的考驗仍大大超乎想象。

“冬季晚上9點,天剛黑,屋子裡有零下十幾度,凍得手腳冰涼。想幹些什麼,但冰冷漆黑實在難以作為。因氧氣和氣壓緣故,人在高海拔地區很容易失眠。有電時還能讀書或看會材料——不過看一會手就會凍得麻木,沒電時就躺在床上看窗外的銀河。這種精神上的寂寞煎熬是超出想象的。來西藏工作前,我也做了思想準備:再寂寞無聊,隻要沉下心看看書寫寫東西,生活總會很充實。但到了這裡才真正體驗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道理。”

這是伏後明在回憶文章中寫的阿裡最初幾個月的情形。語言不通、工作一時找不到切入口,這都有準備;但沒料到,生存問題會實實在在地成為一大考驗。沒有自來水,日常用水要從兩公裡外的取水點拉回來;經常性斷電,用電全靠附近象泉河上一個庫容量很小的水電站,冬季水少經常供應不上;漫長的冬季從八月一直延續到來年四月,室内室外都是透心的冷……還有最危險的一次:剛到高原,由于擔心洗澡受涼引發肺水腫等高原疾病,伏後明一直沒敢草率。直到半個月後,覺得身體基本适應了高原環境,他才利用一天上午的休息時間到步行20分鐘距離的浴室洗了個澡。沒想到,回宿舍的路上他就因缺氧癱倒在獅泉河旁邊的馬路上。

“記得倒地的時候我意識是清醒的,最後坐在路邊的台階上半個多小時才緩過勁來。”回憶起當時的危險,伏後明現在還有點後怕。後來才知道,在高原特别是海拔 4000 米以上的地方,洗澡得格外講究方式方法。他沒吃早飯就去洗澡,犯了大忌。洗的時間也不能太長、搓澡不能太用力、得透氣……洗澡這樣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在高原上也成了一件必須十分注意的危險的事。

“基本生活條件方面的困難,可以克服;幾千公裡之外,沒有家人沒有朋友,語言不通,沒人能談心聊天,精神上的孤獨是最難熬的。”回憶起最初那段最難的時間,伏後明感慨地說。一同到西藏基層工作的朋友有時會碰面,交流中這也是大家共同的感受。“我們會彼此鼓勁。然後說到後來基本都是同樣的觀點:難是難,可是,要堅持!”

“不用解釋太多,就做着看吧!”

         在阿裡,伏後明先是被分配到獅泉河鎮(阿裡地區所在地),随後又被安排到噶爾縣縣委辦工作,度過了最初的小半年。寫簡報、做會議準備、跑腿取送材料,偶爾下鄉了解具體情況……在踏踏實實從瑣碎工作做起的同時,伏後明也不斷提醒自己:做工作千萬不能浮在上面,一定得“沉”下去。

2.jpg

伏後明在劄達縣托林鎮慰問貧困戶

在縣委辦工作了一個月後,縣委書記交代他一項關于農牧區的調研任務,伏後明主動提出要下鄉調研。從合作社、草場、農田,到群衆家中、寺廟和茶館,他前後紮紮實實地待了一個月,調研了解到很多真實情況,也對基層工作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調研回來後,其中一篇調研報告縣委書記專門作了批示,并上了縣委常委會。伏後明也第一次參加了縣委常委會并作了彙報。

3.jpg

伏後明走訪當地藏民


“做基層工作,能直接與群衆打交道,能全面準确掌握一線情況,這是機關工作無法達到的。基層實踐結束後,我有了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想到鄉鎮工作,為當地百姓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伏後明說。

他剛到阿裡的時候,當地人覺得稀罕又納悶,想不明白Betvictor中文版的研究生為啥來這邊。可是有時候如果解釋太多,反倒像又大又空的套話,人家反倒不相信。就做着看吧伏後明說。清華人的行勝于言,在這樸實的話語裡體現得淋漓盡緻。

捶打中砺煉

4.jpg

蔬菜基地改革前後


2015年11月,伏後明來到劄達縣托林鎮,任黨委委員、副鎮長。還沒分工,就接到一項大任務:主持蔬菜基地改革由于管理不善和其他一些原因,本已在當地打出一定知名度的劄達果蔬大棚日漸荒廢。經過實地調研走訪,伏後明逐漸梳理出管理模式、基礎設施完善、打水井改善硬件、承包定價等幾塊大問題。太多時候,他要奔走在蔬菜基地和各個管理部門之間,經曆過工人井下作業時石頭掉落的險情,自掏腰包墊付過工程款,也經曆過處在吵吵嚷嚷的一群社員中間,解亂麻一樣一點點做通工作……當蔬菜基地改革終于能正常運轉并且帶動了當地就業;當看到合作社社員拿到分紅時高興的表情,伏後明也發自内心地感覺到了一種自豪和成就感。

“基層工作,經常是一些這樣棘手又特别瑣碎的工作。有時候遇到一些複雜的情況,需要自己頂上去的時候,必須頂得住。”伏後明說。再後來任職劄達縣旅發委,面臨更為複雜棘手的局面,他也不再發怵。用他自己的話說,“除了自然環境、生活條件的艱苦,精神寂寞的煎熬,還會面臨工作環境的捶打。”而這種捶打,恰恰是對個人成長最大的砺煉。

“當人面臨困難,又不願安于現狀,就會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就會比安于現狀的人考慮得更多,會更加主動融入當地環境,會主動幫人解決困難,也會在面對艱難困苦時更加坦然和平淡。這也是我在阿裡地區工作的最大感受和收獲。”伏後明說。

把走過的大地重新變成地圖



阿裡的幾年,伏後明覺得最有成就感的是和同事舉辦的托林鎮第一屆彩虹文化藝術節。

因為阿裡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與外界交流不多,群衆的精神文化生活封閉而貧乏。多年來國家大力支援西藏建設,百姓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如何能更進一步達到“既管肚子又管腦子的目的,提供一項常态化的、群衆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這成為伏後明經常琢磨的一件事兒。

5.jpg

彩虹文化藝術節

     劄達縣曾是古象雄王國的都城所在地,後來又曾作為古格王朝的都城,其實有着很深的曆史文化底蘊。當地百姓中間,也依舊流傳着多樣的傳統文化藝術表演形式。一方面有需求,另一方面也有供給,将當地的民間文化活動整合起來,通過文化藝術節的形式展現給老百姓,調動大家共同參與,文化藝術節的想法就這樣慢慢成形了。

6.jpg

彩虹文化藝術節

    “當地百姓其實是非常有表演天賦的。而且表演形式不隻有唱歌跳舞,還有相聲、小品等。我們看過小品排練,效果出乎意料的好,非常能調動大家的情緒。”有了這樣的基礎,伏後明和同事們的信心更足了。他們發動村裡的各個作業組,每個組出一個節目。藝術節當天,幾乎全縣的百姓都從四面八方趕過來,最遠的趕了50多公裡的路。裡三層外三層的人們擠在露天舞台周圍,歡笑聲陣陣,藝術節成了一場盛大的節日歡聚。

7.jpg

裡三層外三層的觀衆擠在露天舞台周圍

“群衆們都說,這麼多年從來沒有看到這麼多人聚在一起過。”提到百姓的反饋,伏後明很是欣慰。

如果說幾年前提到西藏,伏後明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壯闊的美景,那麼現在再提到西藏,他說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幅地圖。這地圖上有簡陋的街道、廣闊的牧場,有那些熟悉的樸實的人們,也有風雪交加中曾巡看過的邊境線。“國家下大力氣發展西藏,是有宏遠考慮的。”他說。基層實踐,磨煉的不隻是心性、能力,還有視野跟格局。如果說,去基層的一個初衷是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那麼如今則是要把走過的大地又重新變成地圖,裝在心裡,再出發。

二十幾年前,人們被電影院裡孔繁森的故事深深震撼。孔繁森和阿裡,成為一代人深刻的記憶。人們提到這位時代楷模,總愛說到他最喜愛的那句名言:“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别人,一個共産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

二十幾年間,一批又一批如伏後明一樣的年輕人在祖國的召喚下,沿着前輩的足迹,奔赴國家最需要的地方,發揮所長、貢獻青春。他們不愛把“孔繁森精神”挂在嘴上,但他們同樣在用自己的方式愛着親愛的祖國和人民。

8.jpg

阿裡劄達土林的彩虹美景


一個人

未必能改變一個地方

但當千千萬萬人彙成時代的洪流

投入同一項事業

卻一定會改變其中的

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