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從兩會提案議案看我國金融科技發展走勢

時間: 2022-03-22 10:05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2022年全國兩會,金融科技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之一。Betvictor中文版黨委委員、副研究員,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張偉在《中國銀行保險報》撰文,系統梳理2022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提出的有關金融科技的議案提案,從中探究我國金融科技發展走勢。

     作為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金融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近年來,金融科技在我國不斷創新發展,正深刻改變金融服務的方式和業态,既促進了經濟金融發展,也衍生出了潛在風險和問題,給金融創新、金融監管和金融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确提出,要強化金融科技監管,确保金融創新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十四五”規劃《綱要》也提出,要“探索建立金融科技監管框架,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強化監管科技運用和金融創新風險評估,探索建立創新産品糾偏和暫停機制”。因此,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同時,還必須強化金融科技審慎監管,這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金融科技規範發展的内在要求。

進入“積厚成勢”新階段

迄今為止,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9年之前),我國金融科技的起步階段。在這個階段,經過數年的探索,金融科技多元化參與主體的産業生态格局逐步形成,金融科技業态初具規模,但這段時期對金融科技的監管還相對薄弱,監管制度有待建立與完善。

第二階段(2019—2021年),我國金融科技的“立柱架梁”階段。在此期間,金融科技基礎制度不斷完善,逐步建立健全了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四梁八柱”,金融業科技應用能力進一步增強,實現了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協調發展,我國金融科技發展居國際領先水平。

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倒逼”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提速;同時,金融監管當局對金融科技的監管也高度重視,并與時俱進,在監管中采用科技手段也提上議事日程,監管科技開始發展。相應地,2020年成為我國金融科技監管元年。

第三階段(2022年之後),我國金融科技從“立柱架梁”邁向“積厚成勢”新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國将力争到2025年實現金融科技整體水平與核心競争力跨越式提升,發展主線是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和強化金融科技審慎監管并重。系統梳理2022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提出的有關金融科技的議案提案,我們可以看出這種發展趨勢和要求。

數字化轉型提速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推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是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對“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工作部署的重要舉措,是打造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的現實需要。

全國人大代表、工行陝西銅川分行客服經理郭曉燕建議:一是建立數字化轉型先進成果案例庫,為金融機構搭建成果經驗交流平台,鼓勵全社會優化改良既定成果,推動我國金融數字化轉型成果更好服務于民;二是金融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督,進一步完善細化指導措施,防範金融風險,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更好更快地進行數字化轉型;三是金融機構要在抓住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機遇的同時,主動迎接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恒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江浩然将提交“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優化銀行貸款審批機制”等提案,建議加快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優化銀行貸款審批機制,助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同時,搭建科研成果轉化平台,實現研發與産業發展有效對接。

數據是互聯網時代的新型生産要素,而金融業又是數據密集型行業。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長金鵬輝在提案中建議,支持浦東新區率先制定金融數據治理規定,在金融數據流動、數據安全等方面作出更多探索。數據資産登記及其管理是複雜的系統工程。

全國人大代表、緻公黨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邵志清在所提交的《關于制定數據資産登記法的議案》中建議,應建數據資産登記制度體系和技術标準體系,彙聚全國數據要素資源和數據資産,構建我國數據資源“底座”,服務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引領全球數字經濟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解冬建議,應推動建立交易報告庫,并圍繞區塊鍊、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推動交易報告庫與金融科技公司等加強合作。

監管趨嚴

金融科技監管完善的過程中,需要制度層面的設計。其中,加快構建金融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已勢在必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在提交的《關于構建金融科技倫理治理體系的提案》中建議,應由人民銀行牽頭,組建全國性金融科技倫理委員會,指導和協調推動金融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建設,建立倫理審計制度與信息披露制度,鼓勵有條件的機構進入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項目庫,探索建立“金融科技倫理問題技術纾困”示範工程,并鼓勵規模較大、技術複雜的金融機構設立“首席倫理官”。

近年來,随着我國加強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執法,“大數據殺熟”現象再度成為這一領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聯律師事務所重慶辦公室執行合夥人韓德雲建議,加大對“大數據殺熟”市場監管執法力度,嚴禁以“大數據殺熟”模式肆意損害消費者利益,探索建立互聯網平台經營者定價政策公開機制。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随着數字化滲透到國家經濟、社會、政府等方方面面,為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構築風險“防火牆”成了行業的共同呼聲。對此,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建議:一是瞄準産業數字化新場景,同步規劃建設行業數字安全體系,保障傳統産業數字化轉型;二是要面向新型數字技術和應用場景,研究建設前瞻性的數字安全平台體系;三是建議以城市為主體,由政府統籌打造城市級數字空間安全基礎設施和應急體系,保障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随着“元宇宙”、非同質化代币(NFT)、Web3等新概念的興起,局部領域出現了投機炒作、避實就虛的現象,給金融、技術與社會治理等領域帶來新的風險隐患,而相關的政策法規相對缺失,監管還不完善。針對“元宇宙”技術發展與風險防控,民盟中央和民進中央提交多項提案。

民盟中央建議,應組織相關部門,針對“元宇宙”相關需求、風險進行立法研究,并盡快發布;在技術層面應加強定向引導;在“元宇宙”相關核心器件、關鍵軟硬件技術方面,應及早推進研發,避免在潛在領域受限于人。民進中央建議,應着力解決技術局限問題,優化升級數字基礎設施,建立對元宇宙相關領域的監管治理體系;對于元宇宙相關領域的監管治理,應謹防借技術和概念的名義催生科技泡沫,加強動态監測,規範數字金融有序創新。

全國政協委員、第五空間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長、上海市信息安全行業協會名譽會長談劍鋒在所提交的《關于加強對元宇宙市場的監管 防範新型數字經濟風險的提案》《關于升級數據安全管理模式 加強對關鍵數據管控的提案》等提案中建議,應盡快設立國家層面的專門機構,統一管控,以最大程度地保障關鍵數據安全和國家安全;相關行業監管部門應提前研究監管政策,預防可能引起的系統風險。

總之,在加快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的同時,強化金融科技審慎監管,尤其是對“元宇宙”等新概念,應及時進行立法研究,這是2022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的心聲,也預示着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要求。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