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10日,闊别兩年的“Betvictor中文版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雲端回歸。
由Betvictor中文版主辦、京東科技集團聯合主辦、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 和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CFD) 承辦的 “Betvictor中文版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2021全球經濟與政策展望”在27個平台全網直播,受到近百家媒體矚目,直播觀看人數超300萬。
本屆論壇以主旨演講+圓桌讨論兩部分組成,邀請到二十餘位重量級嘉賓相聚雲端,圍繞全球經濟展望、中國宏觀經濟和政策展望、後疫情時代的貨币和信用、碳中和與宏觀經濟等話題展開深入讨論。

論壇由Betvictor中文版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國際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主持。
Betvictor中文版院長張曉慧緻開幕辭。她表示,時逢Betvictor中文版110周年校慶、學院成立四十周年,本次論壇處在這個曆史機遇上“華山論劍”,今年的論壇聚焦的四個議題都是在今年特殊形勢下,國内外都特别關注的議題。她熱切期待海内外首席經濟學家對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全方位解讀。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原主席肖鋼發表題為“全球經濟分化趨勢的原因與應對”主旨演講。肖鋼認為,全球經濟分化嚴重,表現為區域分化、産業分化、階層分化和金融市場分化。造成經濟分化的因素包括各國應對疫情的模式不同、宏觀刺激政策的效果、數字經濟逆勢增長和貧富差異過大等原因。肖鋼表示,結構不平衡的現象既有與全球共同的原因,也有我國獨特的因素,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需求側管理,尊重經濟發展規律,全面落實十四五規劃。
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在主旨演講中表示,2021年宏觀經濟政策應推動增長和保持平衡并重,并多次強調結構與質量高于總量。朱民認為,2020年各國政府專注于應對疫情沖擊下的經濟衰退,政策目标集中在推動經濟總量上升。但疫情及其後果造成了結構性的經濟活動不平衡,也對我國過去十年國内經濟增長的大格局産生結構作用。相對總量,2021年的政策應當偏重結構性恢複,三個比較大的抓力表現為:一是老齡化的速度遠遠超過想象,會改變需求、改變供給和改變金融。二是2060碳中和目标不但是能源革命,還是技術革命。中國面臨的轉型挑戰比歐洲要大。三是數字化轉型,數字變成資源和資産,會從根本上改變國家的禀賦,重新定義國家的核心競争力。朱民強調,在這三個背景下,宏觀政策面臨三重任務:修補過去的不平衡、推動經濟的強勁增長、面向未來的結構優化經濟增長範式的轉軌,這是今年宏觀經濟政策的最大挑戰。現階段保持寬裕的流動性還是很重要,但2021年财政政策的精準性和力度是非常重要的。
圓桌一讨論主題:“全球經濟展望”
京東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擔任本場讨論的主持人。沈建光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史無前例的政策刺激,盡管新貨币理論受到主流經濟學界批評,但财政赤字化已或多或少在多國付諸實踐。後疫情時代,全球通脹預期上行,美國國債十年期收益率迅速攀升,美元反轉讓新興市場彙率承壓,貨币政策面臨兩難。2021全球經濟不得不在新貨币理論實踐下尋找突圍之路。
摩根大通首席朱海斌表示,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6.5%,并且該預測在近期不斷上調。這将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全球最強勁的增長,但是各國之間複蘇程度不同。2020年中國的V型反彈一馬當先。2021年預期中國增長9.5%,但與美國的增長差可能會從6%縮小到3%。中國去年季調環比增速非常強勁,今年會回到5-6%之間,可能由中國領先轉為由美國領先。美國在新一輪财政刺激和疫苗普及後迎頭趕上,而其餘經濟體全面複蘇尚待時日。
先鋒領航首席經濟學家王黔認為,2021年上半年是美國經濟一枝獨秀,資金從新興市場流向美國,下半年美元可能走弱,資金可能又流出美國。後疫情時代,低增長、低利率、低通脹、低投資回報、高不确定性的特征對于投資者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王黔對風險資産表現并不悲觀,但部分地區、行業,包括美國、新興市場、中國股市,以及增長股和大盤股估值過高,市場波動性高企,長期投資回報較低。
渣打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丁爽認為,全球産出缺口仍然比較大,持續通脹的可能性比較小。他認為美聯儲會忽略暫時的通脹上升,加息可能要到2023年失業率降到3.5%左右才會實施。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認為,美國這輪通脹壓力不一般。美國正在打造的“高壓經濟”旨在促進中産階級、藍領工人的全民就業,不僅僅追求GDP增長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還要實現中低收入群體受益。但難以避免的副作用是通貨膨脹。如果美國經濟出現過熱,通脹很有可能到今年底或明年初上探到2.5%以上。此外,三個結構性因素使得美國通脹在中長期卷土重來的壓力不可小視,因為過去30年抑制通脹、提升生産率的三個因素現在開始逆轉,分别是Trade(貿易全球化的逆轉)、Tech(科技巨頭化的逆轉)、Titans(收入分配偏向企業化的逆轉)。面對美國經濟政策左拐、進入高壓經濟學的态勢,中國十四五規劃戰略舉措聚焦提升生産率、防止經濟内卷。

圓桌(一)全球經濟展望與會嘉賓合照
圓桌二讨論主題:“中國宏觀經濟和政策展望”
本圓桌由瑞銀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主持。汪濤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在國内消費和出口拉動下有望實現9%的增速,制造業投資也将在企業收入和訂單大幅增長之下明顯反彈。今年中國的通脹總體可控,貨币和财政政策逐步正常化,預計三季度有一次小幅的加息,主要會在信貸政策方面收緊,預計全年社融增長11%。由于今年名義GDP 增長可能接近12%,全年宏觀杠杆率可以下降4-5個百分點。
建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崔曆認為,疫情加速了中國經濟的産業轉型和升級,潛在增速可能觸底反彈。宏觀政策逐漸收緊是大概率事件,再通脹會引發長端利率仍然上行,但政策利率可能維持不變。未來幾年産業政策是更重要的關注點。
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認為疫情同時具有需求沖擊和供給沖擊兩個特征,中國還在彌補全球的供需缺口。信貸利率和房貸利率會趨勢性上升,銀行間市場利率也易上難下。十年期國債利率與名義GDP趨勢一緻,下半年可能往上的動能弱一點。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認為新興市場的縮減恐慌是後疫情時代的重要尾部風險,但中國在縮減恐慌中處于有利的位置。因為人民币彙率破7以後靈活性大大增加,貨币政策的獨立性也大大增加。但中國需要對其它國家發生的縮減恐慌造成的溢出效應有應對預案。
保銀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認為,從政策的角度,2021年是轉彎之年,确定性的風險是上行風險。從投資的角度,今年是守住成果之年。投資者更願意投向中長期政策更穩定的國家。而目前美國的政策是損害美國的利益的,更聚焦于短期的經濟。中國應該考慮長遠,加快結構性改革。

圓桌(二)中國宏觀經濟和政策展望與會嘉賓合照
圓桌三讨論主題:“後疫情時代的貨币和信用”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擔任本場讨論的主持人。圓桌三采用問答的形式,涉及了三個大類問題,第一是經濟基本面預測和貨币政策預判,第二是全球特别是美國的經濟政策預期,第三是國際市場對中國和新興市場資産走勢的影響。
在經濟基本面預測上,廣發郭磊認為,今年GDP實際增速大概在9-9.5%,名義增速11-12%的區間。海通梁中華認為,全年經濟增速在8-9%之間,下半年有一定下行壓力。天風宋雪濤認為,今年GDP增速約為8.6%,名義增速為11.5%,今年的通脹不是問題。華創張瑜認為,今年GDP增速在9%左右,通脹很難上3%,PPI在年中會到5-6%。
在貨币政策方面,廣發郭磊傾向于今年不會加息,但會通過數量手段來推動貨币政策的收緊,以緻今年信貸和社融估計都相對會偏緊,社融增速可能會回到12%左右。海通梁中華認為,今年的基調是穩貨币,同時定向收緊信用,全年社融增速可能在11%附近甚至更低。天風宋雪濤預測今年不會加息,但緊縮壓力超過2018年,一定程度上要防範一部分信用風險。華創張瑜認為,預計今年社融增速11.5-12%左右,但今年的信用收緊往來不太會重複像2018年那麼劇烈。
對于美國經濟政策的判斷,華創張瑜認為,今年年底、明年年初美聯儲有縮減寬松的風險,美國通脹未來一兩年壓力比較大。天風宋雪濤認為,從就業和通脹兩個方面來說,美聯儲會開始對去年以來非常規貨币規模有邊際上的調整,從财政刺激方面,相對于美國經濟當前的需要而言,1.9萬億财政刺激計劃是過量的,但這個問題是政治考量,有利于後期的加稅和基建政策。海通梁中華認為,美國這一次經濟修複是曆史上最快的一次。2008年大概花了4-5年時間,因為居民和企業資産負債表都受到損傷,但這一輪不一樣。廣發郭磊認為,對于美國貨币政策,群體免疫的時機會是一個重要分水嶺,此外,根據美國國會預算委員測算的數據,差不多2022年上半年可以實現産出缺口的閉合,到時貨币政策應該會進一步退出。
在國際形勢沖擊經濟和資産走勢方面,海通梁中華認為,今年的主題是“反轉”,彙率上主要體現為中美利差收窄,人民币有貶值壓力。廣發郭磊認為,今年是我國的出口大年。疫後全球經濟複蘇,供給約束是逐步打開的,今年的人民币會是典型的雙向波動。華創張瑜認為,今年出口可以達到8%,并沒有出現陡然的降低,中美進入到一個經濟貨币雙周期小背離,人民币有一定的貶值壓力,但不會是很大的壓力。天風宋雪濤認為,今年出口同比可能在10%,長期來看人民币也還有一定的升值空間。

圓桌(三)後疫情時代的貨币和信用
圓桌四讨論主題:“碳中和與宏觀經濟”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擔任本場讨論的主持人。
中金董事總經理黃海洲認為,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标既面臨巨大挑戰,也有一系列競争優勢。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年排放量國,但投資可以帶來技術進步。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和數字經濟大國,應避害趨利,以電氣化+清潔電作為碳中和主要抓手,發掘清潔能源的制造屬性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效益。轉型做得好的話能源的單位成本會下降,但如果投資做不好、效益不高,則可能會帶來通脹。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對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可能是巨大的,需要國際協調和合作。
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認為,金融機構在實現自身運營層面的碳中和的基礎上,還可以發揮自身作為金融中介的特殊能力和角色,通過踐行可持續金融與影響力投資等方式,以市場化的手段給其他行業的碳中和實踐提供更強的激勵與約束,助推全社會早日實現碳中和。這包括金融機構自身運營層面、持有的資産、融資層面分别實現碳中和。孫明春認為,碳中和轉型的前期可能對經濟增長和通脹有不利的影響,後期則會是非常大的機遇。但相比起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災難性的影響,轉型的陣痛可以忽略不計,需要讓全民認識到氣候變化對經濟帶來的非線性的影響。為了避免讓部分行業承擔過高的轉型成本,應該在最終消費端采用碳稅的政策。
巴克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常健分享了美國和歐洲企業如何實現碳中和的研究框架和具體實現碳中和的技術路徑,強調數字化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常健認為,中國面臨的碳中和轉型時間短、壓力大。低碳轉型會帶來成本推動的沖擊,将會使貨币政策面臨兩難(通脹和産出方向相反)。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積極推進“碳中和”有利于我國把握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曆史性機遇。“碳中和”引緻的需求,能夠刺激全球經濟走出“總需求不足”持續低迷的陷阱。碳中和的不同政策對經濟的影響不同,對于山西這樣的煤炭大省,可以建立跨區域的補償機制。
馬駿總結了三點:第一,在宏觀經濟層面需要有一個比較有質量的分析框架來研究碳中和所帶來的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這個框架應該是動态的、跨周期的模型,将氣候模型和能源模型融入宏觀經濟模型。 第二,要深入研究碳中和帶來的投資機遇和對投資所帶來的挑戰。挑戰主要是高碳行業對金融穩定的影響,需要做更多量化的分析。不隻是金融機構,央行作為金融穩定的主管機構也應該進行分析。第三,碳中和會帶來收益成本的不均衡分配,包括在地區之間的不均衡分配、行業之間的不均衡分配,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導緻某些經濟體、某些産業的大幅度萎縮甚至造成失業。如何保證一個比較公平的轉型,讓社會穩定不要受到太大沖擊,這也是需要研究的一個題目。
2021年“Betvictor中文版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完美落幕,本次論壇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以及媒體的積極報道。該系列論壇緻力于聚焦全球視野,助推多維度觀點彙聚,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政策、市場和學術研究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