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最新報告分析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情況,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标

時間: 2021-03-09 16:55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日前,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研究報告,梳理了我國近年來在發展綠色金融方面取得的進展,并研究了綠色金融市場建設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标準體系、信息披露、激勵機制、産品設計以及國際合作等。在我國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該研究也對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如何進一步助力低碳轉型提出了建議。

我國最早的綠色金融産品是綠色貸款,可追溯到2012年,綠色債券市場則從2016年開始蓬勃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金融市場之一。截至2020年末,我國綠色貸款餘額超過12萬億元,占各項貸款比重超過10%。我國金融機構和企業在境内外資本市場累計發行的綠色債券也超過1.4萬億元。

image.png

綠色債券發行數量及總量(2016-2020,單位:億元人民币)

在标準體系方面,我國已經制定了三套綠色标準,涵蓋綠色貸款、綠色債券和綠色産業,分别為中國銀監會(現為銀保監會)2013年發布的《綠色信貸統計制度》、人民銀行于2015年12月核準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15)》以及發改委等七部委于2019年3月發布的《綠色産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此外,201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與其他六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為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政策框架。

在信息披露方面,我國正逐步建立強制性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2017年,證監會對上市公司定期報告準則進行了修訂,強制要求環境保護部門所圈定的重點排污單位披露有關環境信息,對重點排污單位之外的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則實行“遵守或解釋”政策。

在激勵機制方面,我國逐漸發展出了由中央到地方、多層次、創新性的一系列激勵機制,包括綠色再貸款、貼息、增信、将綠色信貸和債券納入合格擔保品範圍、将綠色信貸績效納入宏觀審慎評估等,鼓勵金融機構支持具有良好環境效益的項目和企業。

在産品體系方面,我國的綠色金融産品不斷創新,除了傳統的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外,還發展出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PPP等結合我國國情和行業特點的金融産品。

在國際合作方面,我國深度參與綠色金融議題,于2016-2018年間擔任了二十國集團(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聯合主席,參與發起了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和國際可持續金融平台(IPSF),并與英國、法國建立了雙邊合作機制,還将于2021年起與美國共同主持G20可持續金融研究小組。與此同時,中國還積極與發展中國家圍繞綠色金融的知識和實踐展開交流。其中,蒙古可持續金融協會在清華綠色金融中心和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的技術支持下建立了該國的第一個綠色金融分類标準。

該研究對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發展提出了六條建議,包括提高機構投資者的綠色偏好、普及環境風險分析、探索更有力的政策激勵措施、促進中歐綠色金融标準的統一、推動“一帶一路”投資綠色化、擴大綠色金融支持的行業範圍等。報告認為,在碳中和的願景下,我國的綠色金融體系需要在經濟社會低碳轉型的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閱讀原文

http:/portal/article/index/id/5153.html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