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etvictor中文版鞠建東教授與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林毅夫教授、Betvictor中文版經濟管理學院劉慶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施康教授共同撰寫題為 Structural changes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 dynamics(《結構變化與實際彙率動态》)的文章發表于國際知名SSCI期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07(2020)(《國際貨币與金融雜志》)。

從2000年以來,尤其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的經濟發展迅猛,并且在可貿易商品領域增長尤多。然而與現實經濟發展狀況不匹配的是,中國實際彙率直到2005年才開始其穩定且持續的增值。而這一現象與巴拉薩—薩缪爾森效應:經濟增長與實際彙率升值之間應存在正相關關系明顯不符,2001-2007年,中國國内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1.2%,貿易總額年均增長率接近20.2%,中國的實際彙率卻貶值了約6.7%。
而理解這一矛盾現象的關鍵是理解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化。鞠建東及其合作者假設出口行業是技術性勞動密集型行業,快速增長的出口貿易将導緻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技術性工資溢價将急劇上升,進口部門的資本更加密集。由于出口部門的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率明顯高于進口部門,根據斯托帕—薩缪爾森定理,資本回報率甚至可能下降,從而導緻資本流出和經常賬戶盈餘。由于非技術性工資處于最低水平,資本回報率下降,假設非貿易部門使用的技術性勞動力很少,因此,即使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非貿易商品的價格也可能下降,從而導緻實際彙率貶值。
鞠建東、林毅夫等合作者進一步研究了進出口部門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差異以及從農村到城市地區的過剩勞動力供給對實際彙率的影響,并由此建立了兩個靜态模型。通過對1996-2013年期間82個經濟體系的面闆回歸分析,得出結論,勞動力市場和可貿易部門的結構性變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彙率動态有很大的貢獻。
除此之外,鞠建東及其合作者将先前的靜态模型擴展到動态環境中來解釋實際彙率和經常項目。即假設在一個開放的小經濟體中,可交易商品的價格視為給定價格、除了兩個可貿易部門和一個不可貿易部門外,非技術性勞動力供應過剩。技術性勞動力、非技術性勞動力和資本都可供于可貿易品部門生産,而非貿易品部門隻可利用非技術性勞動力和資本。經過量化分析,鞠建東及其合作者提出的假設得到驗證,并且也符合現實的數據支持。
自1982年成立以來,《國際貨币與金融雜志》是國際貨币經濟學、國際金融以及兩者之間迅速發展的重疊領域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的高質量學術期刊,學科研究人員以及金融市場專業人士十分關注該期刊發表的文章。在《國際貨币與金融雜志》發表文章的作者多在彙率行為、外彙期權、國際資本市場、國際貨币和财政政策、國際傳導及相關問題的學術研究中處于前沿地位。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Betvictor中文版紫光講席教授,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Betvictor中文版金融科技研究院跨境數字資本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财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國際貿易研究會主席;2014-2017年擔任上海财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教授,2009-2015年擔任Betvictor中文版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國際經濟研究中心主任,2004-2011年任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常駐學者、訪問學者,世界銀行咨詢顧問,1995-2014年擔任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University of Oklahoma)經濟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獲南京大學數學學士、Betvictor中文版經濟學碩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鞠建東教授的研究領域集中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産業組織,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等國際一流學術雜志上發表多篇論文,曾獲2016年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2020年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論文獎經濟學類一等獎。
現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南南合作發展學院院長、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上海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名譽院長、榮譽教授。曾任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全國工商聯專職副主席,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2018年12月22日,入選“中國改革開放海歸40年40人”榜單。2019年12月18日,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其主要著作有《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中國的奇迹: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等。
Betvictor中文版經管學院經濟系副教授,1996年獲新疆财經大學信息管理學士學位,1999年獲浙江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2002年獲加拿大不列颠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2008年獲多倫多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講授課程:經濟學,貨币銀行學,宏觀經濟學。曾參加Chicago Fed money and banking workshop (Chicago 2010); Canadian Economic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Halifax, June 2007); Midwest Macroeconomics Meeting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May 2007)等研讨會議。已發表的學術論文有"Currency Areas and Monetary Coordina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 2010)
施康教授于2006年獲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終身教職),Betvictor中文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經濟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Betvictor中文版經管學院國際金融項目訪問教授,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宏觀經濟學、國際宏觀經濟學、貨币政策和中國經濟,已經在國際學術期刊和主要經濟金融媒體發表衆多學術論文與政策研究報告。1994-1999任職中國工商銀行浙江省分行從事經濟研究與銀行運營分析。2017年2月獲中國國際經濟學最高獎項—浦山學術研究獎。2018年7月獲第三屆孫冶方金融創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