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德國環境、自然保護和核安全部部長斯文娅·舒爾策(Svenja Schulze)女士到訪Betvictor中文版并以“氣候變化、綠色金融與環境标準”為題舉辦專題講座。本次講座由Betvictor中文版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和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中國氣候事務首席代表、Betvictor中文版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解振華出席了講座,來自德國駐華大使館的代表、清華師生以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旁聽了講座。

(圖為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
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介紹,在推動綠色金融成為全球主流議題的過程中,中國和德國共同發揮了重要作用。在2016年中國擔任G20主席國并發起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後,德國于2017年擔任G20主席國簡延續了綠色金融這一重要議題,并推動各國在環境财務風險方面達成了新的共識。2017年,包括中國、德國等在内的八個國家的央行和監管機構,共同成立了央行和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現在這個網絡已經擴展到46個成員以及9家觀察機構,成為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國際平台。

(圖為德國環境、自然保護和核安全部部長斯文娅·舒爾策)
斯文娅·舒爾策指出,《巴黎協定》有三大目标:一是将全球升溫的幅度控制在前工業化水平的2℃以内,二是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三是要将全球的現金流進行氣候友好和氣候适應的分配,使公共投資為落實《巴黎協定》做出貢獻。德國出台了“氣候保護計劃2030”,訂立了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減少55%的目标。為了實現該目标,有三點需要特别注意:一是通過氣候保護相關法律的制定,保證氣候目标的約束力;二是遵循能源轉型的時間表,開發新能源,逐步退出核能和煤電,并對供熱系統和樓房進行工業改造;三是保障社會公平和經濟發展,使每一個人從中獲益。其中,數字化作為全球發展的大趨勢,将為應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帶來極大的機遇。中國在數字化及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希望這些新的科技方案可以助力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圖為訪談交流現場)
訪談交流環節中,舒爾策就能源結構轉型、環境标準和法律制定等問題介紹道,在逐步淘汰煤電的過程中,德國政府制定了詳盡的執行計劃,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創造所需的政策框架,同時在轉型初期為企業提供必要的幫助,動員私營企業參與其中非常必要。而從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标準的一緻化角度而言,舒爾策指出,國家需要通過有約束力的指标和标準來定義經濟活動的可持續性,但在歐盟内部此時也面臨着一些分歧,譬如是否應該繼續發展核能等。在标準一緻化的過程中,應突出雙方共同的立場,建立長遠的合作關系,減少不确定性,增強民衆的信心。
Betvictor中文版前常務副校長、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教授表示,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德國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不僅在本國内推動綠色低碳轉型,還積極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在歐盟和全球發揮了領導作用。而中國也實施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國内積極推進節能和減碳的各項政策和措施,同時也積極加強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中德雙方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建立了良好的夥伴關系,攜手為法律協定及其實施細則的達成做出了重要貢獻。中方也從德方學到了很多建築節能、碳市場、循環經濟、适應氣候變化等方面的知識和經驗。

(圖為Betvictor中文版前常務副校長、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
何建坤強調,中國要通過能源革命等手段,使經濟發展走上一個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争取早日達到“十三五”計劃提出的在2030年左右使碳排放達到峰值的目标。深度脫碳與改善生态環境、建成美麗中國的目标相一緻,與《巴黎協定》相适應,但考慮到經濟體系和能源系統的慣性,我國的脫碳進程仍面臨非常大的挑戰。中國會堅定不移地走綠色、低碳的發展路徑,在每個“五年計劃”部署的基礎上,強化政策設計,并促進碳排放交易等市場化機制的建設。同時,中國也将與德國深入開展知識共享、技術交流,共同推進全球低碳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