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論道|殷紅:碳中和背景下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

時間: 2022-08-26 12:09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2022年8月19日,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成功舉辦了第十三期“清華五道口綠色金融講座”。中國工商銀行現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現代金融學會副秘書長殷紅發表題為《碳中和背景下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的主題演講。

在演講中,殷紅圍繞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首先分析了碳中和背景下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介紹了環境信息披露國内外标準與中國實踐,并在分享工商銀行環境信息披露實踐經驗基礎上,提出了相關建議。在問答環節,殷紅對觀衆關心的問題做出了耐心解答。本次講座由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副主任孫天印主持,線上舉辦、全網直播。

(以下内容根據講座實錄整理編輯)

碳中和背景

1 、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殷紅指出,發達國家的高碳排領域主要集中在能源、建築和交通。通過梳理,國外實現碳中和主要采取六個途徑:(1)減少化石能源,發展清潔能源;(2)建築節能改造,打造綠色建築;(3)布局綠色交通,降低交通碳排放;(4)發展碳捕捉、碳儲存技術,減少工業碳排放;(5)加快植樹造林,中和碳排放;(6)通過财稅政策(碳稅、碳交易)、貨币政策等激勵和約束機制,推動經濟低碳轉型。以上六個路徑可以歸納為三個措施:減碳、吸碳及通過經濟手段助推減碳和吸碳。

我國去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對“雙碳”工作提出十條措施。這十條措施與國外碳中和路徑的總體思路基本一緻,其不同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我國工業領域的碳排放還比較高,因此,我國高碳排的領域包括能源、工業、建築和交通,這四大領域都要實現“降碳”和綠色轉型的目标。

第二,我國通過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推進綠色低碳的發展。其中,行政手段重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繼續實施能源雙控(即,能源總量和能源強度),下一步逐步向“碳總量”和“碳強度”的轉換;二是,舉國家之力實現重大科技攻關,依托科技創新、科技革命,從而在各方面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

2 、碳中和背景下對實體經濟和金融機構的新要求

殷紅指出,碳中和背景下,對四大領域(能源、工業、建築和交通)要實現加速降碳,總體思路是能源端清潔化,用能端電氣化。具體來看,能源結構實現清潔化,工業領域實現節能降碳,建築行業進行綠色改造,交通領域加速實現零碳。

殷紅表示,未來能源會面臨着清潔低碳化的革命。主要表現在:一是供給側包括電力零碳化、燃料零碳化;二是需求側包括能源資源利用節約化、高效化、電氣化、智慧化。建成以新能源為主體、化石能源與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結合和核能為保障的清潔、安全高效的零碳能源體系。

碳中和背景下,對金融機構的影響體現在政策、産業和市場三個方面。

(1) 從政策方面,低碳将納入綠色金融的政策體系。

監管機構将鼓勵金融機構将更多的資産投向低碳領域,要求金融機構壓降并管理高碳、高污染行業資産敞口,促進低碳轉型,管理環境風險;同時,将推行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引導金融機構測算碳足迹,實現碳中和。

(2) 從産業方面,低碳轉型帶來機遇和挑戰

一方面,高碳産業市場空間将收窄,産品需求下降,風險加大;另一方面,低碳技術日益成熟,低碳行業成本快速下降;此外,低碳轉型的過程伴随着基礎設施更新和升級,進而帶來大量投融資需求。

(3)從市場方面,利益相關者的“低碳”訴求日益強烈

ESG理念被更多全球投資者高度認可和關注,ESG基金規模增長迅速;同時,機構投資者對環境與氣候風險相關情況的披露關注度持續上升;另外,投資者對企業和金融機構“低碳”的強烈訴求,推動着上市和發債企業加速轉型。

3、 碳中和背景下披露環境信息的必要性

殷紅認為,碳中和背景下披露環境信息至關重要。從外部原因來看,碳中和目标要求金融機構發揮更大作用,通過金融産品和服務去助力客戶進行低碳轉型。監管要求綠色低碳轉型,同時這也是投資人和利益相關方的訴求,以及觀衆環保意識提高。

從内在要求來看,首先,金融機構需要履行社會責任;其次,各個金融機構需要提升自身ESG的表現;同時,要積極防範環境與社會風險,推進信貸結構綠色調整,支持實體經濟綠色低碳發展。

環境信息披露的标準與實踐

商業銀行環境信息需要對外披露的内容包括,自身經營活動和投融資活動對環境與氣候影響的相關信息,以及環境與氣候因素對商業銀行機遇和風險影響的相關信息。

從國外經驗來看,金融機構主要披露三大報告:财務報告、社會責任報告和TCFD報告。TCFD報告就是按照氣候相關财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框架,将機構運營過程中氣候相關治理、戰略、風險管理以及指标和目标信息進行對外披露的環境和氣候專題報告。目前加拿大、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的監管機構都積極建議金融機構參照TCFD進行信息披露。

殷紅表示,通過彙總整理發現,目前國際上可參照的環境信息披露相關國際準則較多,不同準則的出發點、目标受衆、披露框架也有所差别。現有環境信息披露國際準則梳理如下表:

殷紅強調,目前中國在環境與氣候信息披露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而且在一些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積極的采納國際準則。目前,我國有超過100家資産所有者、資産管理者、服務提供商采納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UNPRI);19家銀行簽署負責任銀行原則(PRB);45家中國機構采納TCFD建議,其中23家為金融機構,包括工、農、中、建、交、郵儲、華夏、天津8家銀行。

第二,立足中國實際情況。由中國綠金委與倫敦金融城共同發起的中英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試點項目,工商銀行作為牽頭試點機構,借鑒TCFD框架,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制定了《中英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目标框架(中方)》,推動環境信息披露工作取得顯著進展。工商銀行發布《工商銀行環境信息披露(TCFD)報告》,并在實踐的基礎上,制定了《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

第三,積極推進披露實踐。一是,上市金融機構率先披露。如工商銀行自2007年起,連續14年編制發布《社會責任報告》,連續4年發布《綠色金融專題(TCFD)報告》等,多角度、多維度開展信息披露工作。二是,中英環境信息披露試點機構率先披露。試點機構由10家增加到20家,試點機構采取多種形式率先披露環境信息,促進了試點機構綠色金融體系和産品創新;三是,綠色金改試驗區啟動披露。浙江、江西、廣東大灣區等地區均已開展環境信息披露工作并編制發布環境信息披露報告。

金融機構做好環境信息披露的難點與重點

殷紅介紹,工商銀行進行環境相關信息在年報、社會責任(ESG)報告、綠色金融專題(TCFD)報告等多個報告中多角度體現,目前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環境相關信息披露體系。除年度報告外,工商銀行還根據相關産品進行了專項報告的披露,如綠色債券報告、碳減排貸款信息等。此外,工商銀行自行研發投産了碳足迹管理數據統計系統,在國内金融同業中首家實現碳足迹數據信息化管理。實現信息數字化填報、标準化審批、自動化彙總,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數據質量,且為今後全集團開展“雙碳”管理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殷紅表示,金融機構做好環境信息披露,金融機構需圍繞發展目标、治理架構、産品創新、風險管理、信息披露這五個方面,建立完善的綠色金融體系。

同時,殷紅指出,環境信息披露應關注兩個方面、攻克四大難點。一方面,從環境風險管理來看,一是風險的識别和量化難;二是風險的管理和應對難。風險的識别和量化要求我們提升自身的風險識别能力,可以通過量化的手段或風險分析來進行識别。風險管理應納入識别、評估和管環境相關風險的流程,并與整體風險管理體系相融合。另一方面,從生态足迹測算來看,一是碳足迹的測算難;二是環境效益的測算難。碳足迹的測算主要包含自身經營活動的碳足迹和投融資的碳足迹。環境效益可以采取具有公信力的測算法方法,測算投融資活動對環境效益的貢獻。

此外,殷紅認為,要解決上述難點需要通過科技賦能來實現環境信息披露。例如,建立綠色信貸業務管理系統、開展環境風險監測分析情景分析與壓力測試等。

殷紅指出,金融機構可重點考慮以下四方面問題,以持續推進環境信息披露的質量:

第一,金融機構如何在環境信息披露的實踐中融合國内外的披露标準;第二,金融機構如何将“碳中和”目标、相關措施和成效融入環境信息披露;第三,金融機構如何通過環境相關信息披露提高自身ESG的評級;第四,如何推進金融機構賦能環境信息披露,提高金融機構環境風險分析和管理能力。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