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清華五道口在線大講堂特别邀請到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國内知名醫學人文學者王一方,以“畫布上的醫學”為主題做了一場精彩的醫學人文講座。他以一幅幅跨域時空和地域的繪畫作品,帶領聽衆領略了醫學精神的曆史演進,洞悉生命、疾苦、救療的真谛,融通了生命體驗與藝術體驗的鴻溝,加深了醫學與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的理解。
為何要以繪畫作品作為切入點來講解醫學的演進,王一方的解讀是,繪畫作為做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承載着人類對于生老病死的樸素認知,是咀嚼、品味生死愛痛的絕佳窗口。即便今天的醫學科學、影像技術高度發達,仍然無法超越畫家筆端所展現的神聖與愛。
王一方的講座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畫布上的醫生”,王老師提醒大家:“當我們在觀賞一幅畫醫生的作品時,應該從精神氣象上去判别這幅畫的價值與藝術位序。”譬如500年前倫勃朗的經典畫作《猶太醫生與作家》,醫者眸子裡透出的神聖感與憂患意識感人至深,那雙靜中寓動的手,喻示着他時刻準備撫慰、救療患者,以至于後世畫家在描摹醫生肖像畫時,都離不開這兩大傳神的視點,因此,倫勃朗被奉為醫生肖像畫的鼻祖。王一方随後給大家展示并講述了30幅著名醫者肖像畫及其背後的故事,“相由心生”,一幅幅醫者的肖像畫,都是一個個偉大靈魂的開阖,映照出不凡的人性光芒。
第二部分是“畫布上的醫學史”,王老師用一幅幅生動的畫作向大家展示了醫學是如何一步步戰勝愚昧和無知,内科如何告别放血療法,從人體的形态、功能、代謝,及病原學的認知走向靶點治療、複合治療、全人治療……外科如何尋求消殺、麻醉、輸血的突破,手術刀逐漸從四肢延展到腹部、胸部、顱腦……醫療影像技術如何從一次偶然的發現演變成為診療兩分的臨床利器……一部醫學史也是科學技術與醫學人文交織演進的曆史——科學決定療效的高低,人性決定溝通、關懷、共情的溫暖。“一個好醫生,不僅僅是用精湛的技術祛除患者的疾苦,還要潛入患者的靈魂深處,去洞悉人類苦難,救助生命,拯救生靈。”
第三部分是“畫布上的病人”——通過畫作來理解人類迎擊苦難的姿态和心境。誠然,我們的醫學史彌漫着一種英雄史觀,似乎醫學史就是科學發現史、技術發明史、知識建構史、疾病征服史,它是屬于醫生的,醫生是英雄,患者的角色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醫學是因患者而生,是患者對生命和健康的渴望喚醒了醫學,沒有患者和他們的訴求,醫學就沒有驅動力。“醫學這台戲有兩個主角,一個主角是醫生,另一個主角就是病人。沒有患者就沒有醫學的誕生,所以我們必須要把聚光燈投射到病人身上……要去理解病人的憂傷、苦悶、恐懼,去認識弱者的尊嚴,幫助他們敬畏生命,超越疾苦,豁達生死。梵高、蒙克、弗裡達就是身患疾苦的著名畫家,他們筆端流淌的是藝術與苦難的雙重乳汁,可以悉心品味、沉思。
最後,王一方引用了羅曼·羅蘭的一句話說:“藝術的偉大意義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似火的世界。” 借助這些偉大的醫學繪畫,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痛苦、死亡——不僅僅隻是軀體的病變與惡化,而是對待生命的姿态、愛的秩序和價值的位序。
“在線大講堂”是Betvictor中文版高管教育中心面向公衆推出的清華五道口雲課堂的重要組成。目前往期各場講座視頻回看和學習資料均已上線,僅在清華五道口雲課堂平台獨家提供,可以通過“清華五道口”、“清華五道口高管教育”微信公衆号,或者訪問清華五道口高管教育中心官網、“清華五道口雲課堂”小程序獲取。